本报讯(记者 杜思梦) 2024年12月25日晚,2024HiShorts!厦门短片周拉开帷幕。主竞赛六大单元的24位复审评委及入围各单元的杰出青年导演悉数亮相,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导演的作品《天津闲人》作为开幕式展映影片与观众见面。
本届短片周共收到超9000部短片,复审评委们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专业视角审视各自单元的参赛作品,从中选出210部最佳短片。2024年12月25日至2025年1月1日,HiShorts!厦门短片周陆续推出涵盖主竞赛、展映、成长单元、电影市场等在内的七大板块活动,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文化盛宴。
故事大会:为电影寻找好故事
2024 HiShorts!厦门短片周“故事大会”成功重启,本次大会以“内容为王”为核心,旨在挖掘最精彩的非虚构故事,探索影视改编的无限可能。编剧雷志龙、编剧宁岱、制片人童文群、万达影视总经理杨海、编剧张珂担任本届故事大会评审。
作为“创投前的创投”的“故事大会”自202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影视公司和制片人提供优秀的故事来源。2024年,大会共征集到来自新闻媒体行业的15家知名厂牌及个人投递的众多非虚构好故事,经过严格筛选,共有18篇故事脱颖而出,入围本次大会。入围故事涵盖了悬疑、救援、灾难、风水等多种题材,以及留守老人、女性独立、“非漂”、残障人士等微小个体的生动纪实。
值得一提的是,适老化影像创作成为本次大会的一个亮点。随着老龄化的逼近,适老化影像创作逐渐浮出水面,为未来的电影市场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大会中展示的《留守老家的摄像头》和《陪73岁姥姥离婚》等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广泛共鸣。
谈及好故事的评审标准,评审杨海表示,值得挖掘的素材很多,应该使它们从“状态”“概念”向完整的可读的故事转换。宁岱则青睐于题材具有时代价值,且具有清晰人物脉络的故事。童文群和张珂都对此次故事大会素材的新鲜性表示认可,并表示新鲜不应掩盖了故事本身。
好的故事想要孵化为影视项目,需要经过一个审慎的过程,要综合性考虑多方面因素。评审们对于故事的影视化改编提出建议。雷志龙认为,影视改编可以采取和故事不同的情感基调,在叙事上运用巧思。张珂则建议,选择故事改编时还应考虑影视化成本,以及审查、发行,本土影视创作环境等现实因素,注重实际的可操作性。
短片成为电影创作转型的重要跳板
当下,短片成为青年导演创作的重要形式及新人导演入行跳板。HiShorts!厦门短片周期间,嘉宾与评审聚焦短片创作与发行。多位电影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短片不仅是长片的铺垫,更是电影创作转型的关键跳板。
作为评审,导演方刚亮注意到,2024年参赛的短片作品视角更加多元化,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鲜血液和重要补充。在方刚亮看来,短片的价值远不止于为长片做铺垫。他认为,短片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导演创意和技术能力的平台。
导演程亮对国内短片的质量提升表示了极大的振奋。他认为,国内短片正逐渐接近甚至有超越国外作品的趋势,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国内导演才华的涌现,也预示着中国电影创作力量的不断增强。
香港资深电影发行人朱任之认为,短片在电影创作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短片作为电影创作的一种新兴形式,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传播快等优势。对于新人导演来说,短片是电影创作转型的重要跳板,为导演从短片向长片过渡提供了可能。
曾参与《无名之辈》《万里归途》等多部热门影片编剧的知名编剧雷志龙分享了自己的转型历程。他透露,自己从事编剧工作十年,虽然服务过众多项目,但始终缺少一个完全由自己把控、从头至尾创作的故事。因此,他决定拍摄短片《冬日小叙》,以此作为对自己导演能力的探索和挑战。雷志龙坦言,短片创作让他更加了解自己的短板,也让他在未来的长片计划中更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谈及短片发行,朱任之表示,短片的发行渠道相对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院线发行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此外,他还强调了短片在电影节展映中的重要性。通过参加电影节展映,短片可以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的关注。
针对当前电影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朱任之建议,电影人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创作和发行模式。他鼓励青年电影人要保持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勇于尝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