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谍战悬疑电影,《孤星计划》不仅讲述了我党的青春岁月,也为当代年轻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党史的窗。影片将革命历史题材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给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了新的创新思路——年轻化、情感化、精致化。通过这三种改变,电影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与勇气的青春群像,也为观众呈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程。
影片的主角是王源饰演的李一民,一位普通工人,偶然结识了一群怀揣理想的青年学生以及他们的老师,他们肩负起掩护重要人物撤离的任务,勇敢与各方势力展开生死博斗。电影的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细节紧扣观众的情绪。
与传统谍战片不同,《孤星计划》将视角聚焦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和小人物,这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在过去的谍战电影中,英雄往往是早已成熟的革命者,实际上写的是一个英雄的传奇。然而,在那个风起云涌,敌友难辨的年代里,有一群平凡的青年人做出了不平凡的抉择,他们以自身勇气为马,怀揣梦想与信念奋力向前。其实很多人都像这群年轻人一样,从一张白纸出发,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最后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
李一民这一角色本身具有很强的成长性。从初期的青涩和自卑,到后来逐渐确立信念与坚持,王源凭借与生俱来的青涩感,生动诠释了角色特点与其内心变化,观众能从李一民的成长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加上这几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包括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出身,所以从人物成长的角度上来讲,它更加的丰富、更加多元。《孤星计划》通过这种人物刻画方式,把时代的宏大背景与个体的成长故事紧密结合,使普通观众也能与角色产生深刻的共鸣。
此外,影片在视觉表现上的精致度也值得称道。导演巧妙将黑色电影的风格元素与革命题材融合,通过独特的影调、灯光、色彩和美术设计,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暗黑氛围。影片的艺术表达,不仅烘托出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也为观众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值得后来的创作者学习借鉴。
可以说,电影用年轻化、情感化、精致化的新思路,完成了“谍战+”的新尝试。在谍战的框架下拍摄“回忆杀”的故事,翻看同学录、相片等场景看似闲笔,实际上,通过照片,进入到回忆当中,进入到过去同学时光的场景当中,这样的设计也契合了现在的一种社会心理,一种怀旧心理,这也是一种让人共情的一个很好的点,为年轻人进入革命历史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作者为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