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荣誉理事长明振江,中国影协副主席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陆绍阳,《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孙承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电影艺术》主编谭政等业界专家学者以及电影《孤星计划》监制黄建新、制片人任宁、导演徐展雄、剧本监制张冀、领衔主演张雪迎等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视听氛围、人物魅力、类型突破、价值立意等维度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产业研究处处长王丹主持研讨。
会上,主创们介绍了影片的创作理念。黄建新表示,《孤星计划》是新一代年轻人创造的电影,“我们让与角色年龄相符的年轻演员去展现年轻人真实的气质,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我们希望这部电影具有向上的精神,是对新类型的尝试。”任宁也说:“希望片中年轻人的这种勇气能够给当下观众一点能量和希望。”
徐展雄表示,电影聚焦师生的命运转折,展现了国共合作到大分裂背景下年轻人的抉择,希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电影的文本厚度。张冀说:“我们在电影中积极地进行了群像的设计。故事围绕一群大学生展开,他们参加隐蔽战线的工作或许缺乏准备,但他们用意志、信念绽放出了青春的光辉。”张雪迎分享道:“丁梦华这一角色是无数为理想献身的有志女性的缩影,她们都是历史洪流中少有的亮色,展现了女性在特殊年代里的独特力量。”
交流中,与会专家认为,《孤星计划》主题深刻、情怀真挚,情节跌宕起伏、光影运用巧妙,演员精湛的表演表现出角色内心的复杂与挣扎,使观众建立起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通过聚焦丁梦华、许天平等青年革命者群体,刻画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热血情怀,真实感强、可信可敬。
邓光辉表示,影片用青春重塑了上海的形象,发掘了上海作为红色城市的本源,在熟悉的谍战程式中做出了新的形态,在思想内容、影像经验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明振江认为,影片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孤独坚守的小人物、扑朔迷离的无间道、激情澎湃的青春派、信仰无敌的价值观,通过小人物进行呈现,用悬疑推理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展示这部影片独特的青春性,在主旋律和类型化融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尹鸿表示,影片不断设置障碍、不断设置人物的反转,把悬疑剧能够用到的方式和手段都用到了极致,为悬疑类型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王一川认为,电影把青春、革命、谍战、悬疑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制造了悬念,用革命理想主义者启蒙和“受到召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斯文”的光芒和吸引力。
在宋智勤看来,片中的场景、镜头和悬疑设定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我党早期用青春热血前赴后继的场面,真正描摹出中国革命崭新的道路。陆绍阳表示,电影用年轻化、情感化、精致化的新思路完成了“谍战+”的新尝试,体现了当下具备怀旧特色的大众情绪,为年轻人进入革命历史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皇甫宜川提到,影片反转突出,人物形象复杂而鲜明,冒险元素运用精彩,在历史和当代的呼应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表达。刘琼表示,电影的主创团队与片中人物不仅在年龄上无缝衔接,也在思想、观念和情感上具有同构性。
李春利说,青春化的表达是这部电影特有的浪漫,信仰和激情在影片中被渲染得非常强烈。孙承健认为,影片有“普罗米修斯式”把火种撒向人间的立意,电影以青春元素的出现,对同学、学校背景的描摹,完成了高度去标签化的类型叙事,在类型创作上有独特的价值。
张卫表示,电影以青春表演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突出了青年演员的重要地位,值得肯定。谭政认为,导演充分发挥了光影的设计和影调的力量,打光的对比非常有冲击力和代表性,丰富了新主流电影的形态和范式。王丹表示,这部电影带领年轻人做了大量思考、创新和变革的动作,使这段具有历史背景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青春和活力。
截至目前,电影《孤星计划》累计票房已突破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