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是指结合了主流商业元素与艺术探索的一种电影类型,通过艺术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增强文化自信、深化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共识等作用,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发展历程中,新主流电影通过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传承,实现了转型升级,凭借立体化的人物、娱乐性的情节,能够充分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
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育人价值的新主流电影。将此类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下文简称思政教育),能以电影为载体,向大学生传递民族精神和中国力量,以精神激励、价值引领、美育熏陶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助力学生实现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新主流电影融入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主流电影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达等层面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一致性,其主旋律、正能量的故事可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其创作手法、展现形式可丰富思政教育实践形式,其精神激励、价值引领作用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新时代背景下,新主流电影获得蓬勃发展,推进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政治导向,展现中国力量。从发展历程看,新主流电影的题材、创作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其主题始终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新主流电影凭借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对故事情节的合理编排,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代入感,能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从而在内心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将新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可充分发挥其政治导向作用,以生动有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价值引领,深化精神认同。新主流电影能通过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展现、民族精神的弘扬,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促使学生探索电影故事中各类精神蕴含的深刻内涵,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厚植家国情怀。推进新主流电影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实现新主流电影故事情节与教育主题的精准对接,在理论知识与电影素材的优化整合中,丰富教育内容、深化教育影响。
文化育人,提升文化自信。新时代背景下,新主流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要目标,能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正向的文化熏陶,能以电影特有的人文观念、伦理情感等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以此结合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教育者可带领大学生在观看影片、分析影片、再创作影片等实践中,融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例如,新主流电影《中国医生》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逆行的中国医生形象,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借助张院长、援鄂医生等典型人物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借助影片中的优秀台词、感人情节向大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依托电影中的细节刻画、肢体动作等传达奉献、奋斗等精神,以此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新主流电影融入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为充分彰显新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高校与教育者应树立新型教育理念,重视从新主流电影中挖掘育人素材。同时,强调大学生主体地位,紧抓思政课育人主阵地,结合各类校园实践活动,全方位推进新主流电影的融入,实现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显著提升。
1、更新教育者思政教育理念,引领新主流电影融入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等直接关系着教育效果。推进新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高校需带领教育者正视新主流电影,意识到新主流电影的育人价值,并通过培训、合作交流等途径提升教育者利用新主流电影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打造引领新主流电影高效融入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教育者队伍。
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新主流电影的融入。思政教育者应树立创新意识,重视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多角度挖掘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从而丰富教育内容。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应从线上线下挖掘教育素材,重视新主流电影等具有深刻内涵与精神力量的文艺作品,挖掘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从多角度入手,对其育人资源进行转换整合,以契合思政教育主题,从而实现新主流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针对性、高效性融入。对此,教育者可采用合作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对新主流电影进行系统分析和资源整合,分析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对职责任务进行划分,以多元合作的形式深入挖掘新主流电影蕴含的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建设新主流电影育人资源库,对相关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类整理,为融入思政教育奠定内容基础、提供有效载体。
锻炼教育技能,引领新主流电影的融入。推进新主流电影融入,不仅要求教育者重视新主流电影的育人价值,还对教育者的教育技能提出较高要求。为此,高校应为教育者提供必要培训,帮助其掌握利用新主流电影开展思政教育实践的技能,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高校可引进专家学者、新主流电影创作团队,进校开办学术讲座、专题培训,为教育者提供学习了解新主流电影育人实践的有效途径。同时,高校可组织教育者前往电影创作机构、拍摄场地,直观体验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历程,从幕后挖掘育人价值,进而为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奠定基础。
2、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观影动力
新主流电影融入思政教育,需要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以多元化的观影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观影动力,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价值引领、精神熏陶作用,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丰富新主流电影融入途径。高校与教育者应将大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强调以新主流电影的多元化融入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拓展思政教育场域,从而在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为此,高校与教育者应贯彻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结合办学条件,定期在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场所播放新主流电影,并设计专门的宣传海报以吸引大学生观看。同时,对观看影片并参与观影体验分享的学生,设置专属的学分奖励、课外实践评优等激励,以此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观看新主流电影。
提升大学生主动性,激发大学生观影动力。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对新主流电影的接受程度、好感度呈明显上升态势,高校与教育者应抓住这一良好机遇,立足大学生主体地位,将新主流电影融入校园文化,以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保障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开展。高校可结合时事热点、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组织校园观影活动,借助新主流电影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可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策划新主流电影文化节、成立电影鉴赏社团,由教育者带领大学生开展新主流电影再创作、微电影策划及新主流电影鉴赏等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与机会,也在实践中深化新主流电影的价值引领,实现新主流电影在全校范围内的多元化融入。例如,高校可开展“电影周”文化活动,由教育者组织带领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创作微电影、鉴赏微电影等,深刻感悟新主流电影所传达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设良好文化环境。
3、立足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推进新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加需要坚守思政课育人主阵地。通过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充分展现新主流电影育人价值,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思政教育育人实效的全面提升。
科学选取电影素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教育者应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主题,从新主流电影育人资源库中选取电影素材,将经典人物、故事情节、电影名场面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外交主题内容时,教育者可选取电影《万里归途》中外交官与外国军队交涉、组织归国行动等片段,与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等课程内容相结合,引领学生在课堂中从生动形象的影片内容入手,分析正确外交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并深入思考当前国际形势,从而形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刻认知。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问题导向式、合作探究式、微电影创作式等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使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师生深度互动中实现新主流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教师可在课前将新主流电影相关片段上传至微课平台,方便大学生自主观看学习,促使大学生形成对相关理论的初步认识。在课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从电影片段入手,由浅入深传授理论知识,进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还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中组织大学生观看新主流电影相关片段时,提前设置相关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中深入思考、寻找答案。同时,在课中设计小组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基于教学主题的畅所欲言中互相学习,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形成问题答案,并组织小组评比,以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深化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在发挥新主流电影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作者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