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中)饰演张桂梅
10月13日,《我本是高山》宣布定档11月24日,并发布了定档海报和相关的视频物料。物料中可以看到,海清神态外貌高度还原了张校长,塑造上十分出彩。随着影片花絮的陆续释出,大家也慢慢了解到剧组这两年的用心筹备过程。从下定决心要把张桂梅的故事搬上银幕起,剧组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呈现这部作品,期间海清和主创团队完成了从深入了解张桂梅、走近张桂梅再到塑造张桂梅等一系列过程。
在首映礼上海清说,饰演张校长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心灵治愈和精神洗礼,“我觉得这种体验很珍贵,希望张校长的‘燃灯’精神能影响到更多的人,点燃更多希望。”
“张校长,我能拍您的故事吗?”“行,我交给你”
2019年前后,海清了解到了张桂梅校长,开始关注她的故事,“我看到她的一些故事、一些报道,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克服重重困难,为大山里的女孩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成为了照亮她们人生的一束光。她的事迹,一定会影响到很多人,也会给很多人带来力量。
2020年,海清和团队前往云南拜访张桂梅,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第一次见张校长的时候,她身体还挺好的。虽然走路需要搀扶,但她都会来学校门口笑盈盈地迎我,给我感觉就很亲切,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我们第一天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聊了很多故事,也包括很多她没有跟别人说过的故事。接着我们又一起去福利院,基本上都是她在说话,我在听。后来我说张校长,我能拍您的故事吗?她说‘行,我交给你’。”
在被问及对张桂梅最深的印象时,海清表示,虽然张校长对学生和老师严厉,但其实她是刀子嘴豆腐心,是内心柔软又宽厚的一个人,如同大海一般。谈到学生家庭问题时,她的神情总是充满担忧和心疼,她熟知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心里装着所有孩子们,会让你觉得她的内心又宽又深。而且,每当她讲到学生时露出的那种自豪,能让人感觉到她对学生的爱满到会溢出来。
前期真实感受“张校长”生活,
开拍时自然融入“张校长”
接下来就是近两年的准备,用海清自己的话说,“整个创作过程更像一个酿造的过程。”700多天的时间里,海清把所有能找的有关张桂梅的资料都看过了。
在丽江华坪女高,海清看张校长跟学生们交流、看张校长去家访以及和学生家长们沟通,她想,“我得真的做到她那样才可以。”
在片场,海清不管在戏里戏外都保持着成为张桂梅的状态,接近素颜的妆造,衣着朴素整洁,皮包骨的手上贴满膏药,瘦而利落,只有一条腿能用力……她说,私下里会让自己保持在角色状态,等到演戏的时候就能快速进入角色。
为了保持这种状态,在片场,海清也一直穿着戏服,“我走的时候是不换的,早上起来我就直接穿着戏服来,包括袜子、鞋,全部都穿着,所以戏服的贴合度非常高,衣服上的细节我也很熟悉,比如口袋里今天放了一张纸还是放了一个笔,我全都非常清楚。”
“我觉得进到张校长的角色再出角色,这样太反复了,不太好,所以我平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下戏的时候也是这样,回酒店的时候也是这样。”海清觉得,这能让她一直处在角色的状态中,“整个人除了在演戏的十四五个小时在角色中,收工后的其他时间,也还是在这个角色中。”
“扮演”也是“伴演”
《我本是高山》中的5位小主演,全都是选拔出来的“素人”学生,海清在开拍前刻意和孩子们保持了距离。“我们有一个群专门用来沟通选演员的事宜,副导演和老师会把她们的表演、训练片段发到群里。一开始我是在群里的,有一次,无意中点开了她们发来孩子们的一些肢体训练、情感训练、语言训练的片段以后,我就不敢再点开了。”她希望保持对这些小演员的新鲜感和空间感,海清对孩子们说:“我不对你们的表演做任何预设,我们现场见。”
作为一个专业演员,要跟片中非职业小演员一起演戏,这在表演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拍摄中,海清不仅兼顾自己的表演,还会帮小演员适应表演,找到戏的情绪。导演杨瑾把海清的表演称为“伴演”,“她会陪着小演员一块演戏,陪着她们酝酿情绪,她会在旁边一直陪着小演员流眼泪。比如她自己先流出来眼泪,然后告诉小演员现在是什么情景,用自己的眼泪去感染小演员,带她们入戏,这个其实是很耗演员精力的。”
海清坦言,与这些小演员们的共处时光都成了她非常珍贵的回忆,“跟孩子们相处,把握这个度其实蛮难的。要跟她们特别亲或者是特别近,又要建立起一个老师的威严感,犯错时候你得说她们,她们表现好的时候你又会特别欣慰。”几轮拍摄后,孩子们一个个都晒黑了不少,这让海清很心疼,“这些孩子很了不起,演得流畅,角色完成度高,真的为她们骄傲,小小年纪太了不起了。”
经过这次拍摄,海清和小演员们打成了一片,海清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都如数家珍,她说:“我真的非常愿意跟她们一起演戏,她们眼睛看向你的那种透亮,我非常喜欢,她们小小的身体里面装了一个大大的灵魂,常常在演戏的时候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