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导演办公室,右起:朱天纬、谢晋、葛燕萍
今年是谢晋导演诞辰100周年。
他一生拍摄37部电影,执导电影涉及风格样式之多,在中国电影中绝无仅有。
他曾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的电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谢晋1923年出生于浙江上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新中国成立后,谢晋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类型和题材,奉献出一部又一部无愧于时代的杰作。从《女篮五号》一战成名开始,谢晋从未停止自己的艺术追求,无论是《红色娘子军》《牧马人》,还是《芙蓉镇》《清凉寺钟声》,每一部作品无一例外影响了整代中国人;甚至古稀之年,他仍有过人的勇气以磅礴气势的《鸦片战争》首开中国电影大片之先河。
剧作家陈荒煤曾总结,谢晋的作品是在表现真实的人性和美好的心灵。谢晋在《探索和追求——<牧马人>导演总结》中写道,张贤亮的《灵与肉》小说发表后,一个直接的社会效果是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电影要将这些思想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而不是“直露浅粗”地让观众感受到。
“文学即人学,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文艺创作多年来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文艺作品只有真正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表现人性、人情,它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才会有艺术魅力,才会有生命力。”在拍摄《芙蓉镇》时,他也思考“文艺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芙蓉镇》影片拍成后,我希望它既有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又有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解除了劳教后,留场当了放牧员,他有了一个安身的破旧土屋,老牧民董宽大爷给他挂了个挡风的门帘,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这些都是很平常的生活小事,但它却体现了劳动人民朴实的人性美。”许灵均手里握着冷馒头,眼望着两碗冒着热气的面条,耳边响起了:“吃饱饭不想家,吕蒙正当年还要过饭呢,人要往远处看。”董大娘这几句话听上去很平淡,也很平凡,但这种平凡的小事中激荡着人道主义精神。谢晋在这场戏后面,紧接了一个小马吃奶的镜头,把许灵均的感情又往上推了一步。
谢晋认为,把剧本中的思想化为独特的形象,找出各种各样的细节,是导演的基本功。“一个戏有没有艺术魅力,就取决于独特的形象的多少。事实证明,可见的艺术形象的教益,远比说教式的大道理要深刻得多得多。”
谢晋曾说:“我每导演一部影片,都是我一次生命的燃烧。”谢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不同年龄的观众喜爱,就在于他的作品始终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现实大地,遵循艺术规律,尊重生活本身,以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进行创作。
电影《红色娘子军》文学剧本中原来写过一场戏:娘子军撤退到深山以后,红莲在这艰苦的时刻临产,生下一女后,死去。这一段戏在排演时虽然大家看了都颇为感动,但谢晋认为,它给人总的感觉是压抑的,最终征得作者的同意,在影片中作了修改。“革命斗争的道路十分艰苦,一定要在作品中反映这种艰苦性,但同时必须突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谢晋曾在《<红色娘子军>导演创作札记》中曾详细剖析过革命艰苦性戏的处理难以令人满意的原因,反对把戏的情调搞得十分低沉、压抑,或处理得简单化、概念化,不真实、不可信。“有不少时候,把‘英雄人物牺牲’、人物之间‘生离死别’的情境处理得悲悲切切、悲而不壮,使观众心情始终处于压抑状态,这样的处理,会形成玩弄感情,忘记了创作的目的。”
创作《芙蓉镇》时,谢晋曾激励摄制组要有创新意识,“经验不要变成包袱。我很欣赏毕加索的一句名言:‘我讨厌抄袭自己’……巴尔扎克讲过:‘创新,不管在哪方面,那就是受尽煎熬。’这句话,我自接受筹拍《芙蓉镇》起,就一直用来勉励自己。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谢晋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导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师,先后为《生死抉择》《邓小平·1928》《走出西柏坡》《女儿谷》《绝处逢生》《阙里人家》等影片设计片名。他至今记得谢晋说过,“片名像衣服上的纽扣,缺一不可,若能表现好,会非常出彩。”
晚年,谢晋仍然想继续投入长片创作。2008年,85岁高龄的谢晋应邀参加SMG“《2008分之一》公益短片行动,执导拍摄了3分钟短片《中国站立成树》。短片为汶川地震灾区祈福,讲述了一粒种子飘落在地,经历重重考验而顽强发芽、长大,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故事,这也是他人生最后一部作品。
不管题材如何改变、风格怎样演化,谢晋的作品总能紧扣时代命脉,触动百姓心弦,留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谢晋执导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等影片都贯穿了新旧社会对比的主题,让当时的观众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上世纪八十年代,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影片,则注重于在历史、文化、人性和民族的心理上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刻画和思考。
上世纪80年代,电影界曾有人批评所谓“谢晋模式”,陈荒煤为他鸣不平,“即使谢晋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还确有广大观众喜爱、接受,那么,现在许多人大声疾呼要研究美国娱乐片的同时,为什么独独要打倒谢晋的所谓‘模式’?”
时间证明,谢晋的作品像礁石一样屹立不倒,至今仍为年轻观众所喜爱。豆瓣上,《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牧马人》等影片都有9分以上的高分。贴近生活、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就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谢晋与妻子徐大雯育有一女三子,大女儿庆庆生于他们婚后的第二年——1949年,隔年又生下大儿子衍庆。阿三、阿四生于1953年和1956年。但遗憾的是,谢晋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都患有智力障碍。1991年,阿三因病去世,谢晋一度痛苦万分,关在房中不见人。之后,谢衍又不幸身患癌症,2008年8月23日去世,一个多月后,谢晋也走了。谢晋最疼爱的是小儿子阿四,阿三去世后,他把双倍的情感倾注给阿四。
谢晋去世后,安卧在上海福寿园艺博苑,在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中,有一件小闹钟。据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件小闹钟据说是阿四送给谢晋的,“谢导外出拍戏时,都会把它带在身边。”
(文章转载自“检票员甲”公众号;图片提供:上海影协原秘书长葛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