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金黄色调的美图:身穿时装的少女,带领一群乡村孩童在秋天的金叶世界中穿行……这是电影《老师,别哭》的海报,正好体现了这部电影的艺术风格。该片描写首登讲坛的女教师贾思婷与学生从对立到建立深厚情谊,这类故事要吸引今天的观众,难度很大,因为描写师生不打不相识的校园电影,多年来并不少见,容易互相雷同。
《老师,别哭》如何塑造具有新个性的教师形象?该片主创人员确定的突破口是:凸显人物的时代感。首先是主人公的身份有新特色。《老师·好》的苗老师是饱经风霜的老教师,《嗝嗝老师》的奈娜老师因有生理缺陷而不受信任,《大师兄》的陈侠老师是文化水不多的退伍兵,他们都在城市学校教书。《老师,别哭》的贾思婷老师,有别于以上各位。她是乡村小学教师,是临时代课的,但不是魏敏芝那样的农家女,而是城市的时尚大学生,为保送考研而下乡支教一年。这一身份很有利于设置新的戏剧矛盾。贾思婷在现代社会的优裕环境长大,很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连做饭都不会。她来到穷乡僻壤,教三个年级但只有五名学生。从天堂到凡间,反差特别大。她面临的矛盾,不是想端教师饭碗而遇到的政治条件、生理条件、文化水平之类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工作生活条件很差的环境中捱过这一年?她通过与质朴的农民工子女石头、菱花、大壮及其家长互相了解和沟通,并感悟乡村小学校长、石头奶奶、纯洁孩童那些朴素而深刻的做人道理,认识了社会与人生,她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年影响她的一生,该片就成为一部蕴含人生哲理的青春励志片。当下的电影观众多是上过大学的城市青年,贾思婷的故事,与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很相似,可引起他们的感动和共鸣共情。
电影有好的立意,还需要借助丰富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落到实处,好看不枯燥。《老师,别哭》描写城市女孩下乡支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有利因素。
一、有利于设计搞笑的喜剧情节。大学生初到陌生的农村,容易闹笑话,该片表现这一点,更为大胆,竟借用恐怖片手法:贾思婷入住僻静的乡间小屋,屡出可怕怪事,明明放进抽屉的死人遗像,又自己“跳”上桌面;老宅在夜深人静就有种种异动怪响,贾思婷出去“捉鬼”,刚出屋,门就被锁上,害得只裹着浴袍的她,只好在室外挨冻。贾思婷上课擦黑板,岂料粉笔刷上竟绑着癞蛤蟆,吓得她呜哇惨叫。小女生奋起反击,在宅院暗设陷阱,让“鬼”出洋相,观众无不捧腹大笑。许多城市校园题材电影都写顽童捉弄老师,《老师,别哭》描写城市娇小姐到乡下遇上野孩子,两者反差更大,动作、环境的设计就更别致,喜剧效果更强烈。该片写老师与学生斗智斗勇,既好玩也真实。临时支教的老师毕竟还是稚气未脱的大孩子,又未受过师范的正规培训,用“野路子”并不稀奇,这就是时代特色,因为大学生支教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城市的专职老师和师范生就未必是这个样子。
二、有利于展现新时代的田园文化生活。今天的新生代大学生,虽有因社会变化而产生的一些毛病,但他们从小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文化素质较高,活跃浪漫,多才多艺,敢于标新立异,贾思婷身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新潮个性。影片描写她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没有停留在只写访贫问苦、嘘寒问暖,更重要的是描写她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文化落后的乡村成功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而且充满现代美和趣味性,因而赢得学生的爱戴。贾思婷打破师生对立僵局的第一招,是跳舞,她跳的现代舞热烈奔放,令乡村孩子大开眼界,十分惊佩。小女孩菱花将美丽的野花悄悄放在讲坛上献给老师,贾思婷在感动之余,触发了灵感。具有诗人气质的她,上语文课不限于在教室,将孩子们带到铺满金黄秋叶的小山坡上,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引导孩子们开启想象之门,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增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于是,这些贫困山乡的孩子也学会写诗:“我家的柴禾闯祸了,他把天空点着了,把烟囱的脖子都气黑了……”“大榕树有心事,高兴的时候长芽,难过的时候落叶……”孩子们的成功,反衬了老师的成功。
影片选演员,不能只盯着大明星。《老师,别哭》用新人董钒扮演贾思婷,十分对路。董钒本人就是年轻大学生,年龄、外形、气质与角色很贴近,也会跳舞。更重要的是,她颇有灵气,她演搞笑戏(与小石头斗法、欺负男朋友、馋嘴好吃),仿佛浑身是喜剧细胞。但她更会哭,她有四段哭戏,两段是嚎啕大哭:一次是和校长闹着要回家,一次是后来听到小石头被姑父送去福利院而十分难过;还有两段哭戏是无言流泪:贾思婷与小石头离别前吃最后的晚餐,小石头含着泪默默地不断给她夹菜(在近两分钟的戏里夹了14次),她也一直泪如泉涌;贾思婷忍痛离乡,在车上发现小石头在后面追车,又一次泪崩……后三段哭戏,特别情真意切。贾思婷上公开课的大段独白,充满激情而不造作。董钒的戏路很宽,动作、语言、眼神、表情的表现力都很强。
《老师,别哭》富有时代感,还在于影片的造型风格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该片的构图光影具有绘画美感,银杏之乡的秋天,遍野尽披黄金甲,古榕叶茂,小鸭嬉戏,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逆光摄影的浪漫色光更添暖意。与之相反的是小屋“闹鬼”的夜景,阴冷的色调和光效凸显一种诡异的恐怖感,也颇有视觉冲击力。该片环境设计的神来之笔,是剧中的乡村小学并非常见的破平房或老祠堂,而是乡间的一座古典庭院式私塾旧址(实景),是方形围屋,颇有岭南乡土文化气息,十分别致。
该片的摄影为避免单调呆板,多用运动镜头变换不同角度,或从平地向上摇升,或在高处下降至平实视点,显得灵巧活泼。最精彩的运动长镜是全片最后一个镜头:摄影机在学校上空航拍,通过和地面垂直的大俯角度拍摄方形围屋,有如一幅几何直线平面图,摄影机又拉升到高空,推移到美丽群山,一道道山脊曲线犹如起伏的波浪,这种画面线条变化,妙!
拍摄一部小制作的小题材电影,创作团队也如此用心,精雕细刻。这种敬业精神和艺术才华,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