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23日晚,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中学2023年秋季学前教育动员会上,上千名师生一起观看了国产影片《长空之王》。开学第一课,学校通过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点燃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
今年,是攀枝花市自2010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工程以来的第14个年头。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开展优秀影片进校园活动,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2次优秀影片。”
攀枝花多年来把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作为统筹做好面向学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如何走进校园?影视教育供给总量如何进一步扩大?提高均等化水平的落脚点在哪里?攀枝花市坚持了1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工程,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 建成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走进校园
攀枝花地处川滇结合部,因“三线建设”而生,是一座英雄城市。
攀枝花程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从2008年起承担国家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在当地实施职责,在2010年开始积极探索尝试优秀影片进校园活动。
2010年9月,随着新学期开学,仁和区东风小学、原民族中学在攀枝花市率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每学期放映两场,在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生活的同时,让同学们以观影的方式,接触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当年,仁和区、米易县等县中小学陆续开启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活动,《背起爸爸上学》《七小罗汉》《刘胡兰》《小英雄雨来》等一系列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走进校园。
2011年,由攀枝花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市广电局共同行文,要求在全市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明确每学期2场。攀枝花提出,努力保障学生看上电影、看好电影。
2012年下半年,攀枝花市学校电影放映工程在财政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全面启动,全市120所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学校,保障每个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2次优秀影片,每学期应放映240场,全年放映480场。
自此,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工程,正式从设计、架构、服务、监管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
▶ 百年树人
让爱国主义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4年来,一场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悄然在攀枝花一批批孩子心中播下了“种子”。
在米易县丙谷镇中心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很好地起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如《小兵张嘎》等影片深化了语文教学,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哪吒》等影片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开展的“时光剪影”活动,引导学生将优秀电影的精彩片段做成海报展示,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在仁和区大田中学,师生通过观影,发现电影以声音和图像艺术结合,从听觉到视觉的交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领会。于是,该校提出了“电影周周看”,精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观看的各类影片,安排放映员专门在周末给留校学生放映,既起到教育目的,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和我的祖国》《最可爱的人》《红星闪亮》《中国机长》等优秀影片,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力量,传承红色精神。”仁和区东风小学有关负责人说。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在攀枝花市的蓬勃开展,引导了中小学生铭记红色历史、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影视教育,丰富教育形式,让“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的血脉,让爱国主义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 普惠均衡
“攀枝花经验”值得复制借鉴
在攀枝花,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工程已持续开展14年。
攀枝花的经验在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区)及市级部门各负其责,资金保障确保运行,主题电影活动丰富多彩。
机制上,当地宣传、广电、教育、财政、学校、院线等各负其责,市委宣传部在编制配置中设有电影管理科,把电影进校园与进农村、进社区作为全市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来同步实施。
放映经费落实上,刚开始有的学校担心放映费用存在问题,对此放映单位主动提出参照公益电影放映政府补贴标准执行,得到各校认可,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开支,年底一次性结算。2012年至今,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场以1:1比例分摊予以补助,年初确定预算,年底由电影主管部门审核划拨。
近年来,攀枝花市相继开展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系列主题电影展映进校园活动,在当地宣传、教育等部门的倡导下,地方和学校联合,积极开展红色电影周、主题演讲、写观后感等围绕电影元素的各种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攀枝花真正实现“花开校园”。 (朱艳 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