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22日,导演、编剧、制片人文晏做客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她从专业视角和行业经验出发,分享了关于其作品《嘉年华》的幕后故事,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心得,鼓励电影人从电影创作中学会成长。
文晏2013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水印街》,该片为中国内地唯一一部剧情长片入围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的惊喜电影,并获得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特别奖。2014年,担任电影《白日焰火》的制片人,该片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2017年执导的剧情电影《嘉年华》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1届伦敦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电影远远大于主题,而主题是在构思电影的过程中才会慢慢产生。说起创作《嘉年华》的初衷,文晏说,“电影的开端不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或议题,它往往是生活中的观察和碎片。”
在2014年之前,关于拍摄和被拍摄的话题深深吸引着文晏。智能手机、全民拍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与世界相处的关系。这也给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自然而然贯穿到了她的电影创作中。正如《嘉年华》和《水印街》中的普通人,他们生活在窥探别人和被窥探的世界里。
“我感兴趣的一般是事物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并不只满足于讲故事。《嘉年华》上映时,我们的口号是‘打破沉默’。因为我们似乎一直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这种‘看不见’勾起了的好奇。基于此,我的电影重点没有放在事件本身或者一个坏人,而是这个社会要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
在寻找《嘉年华》的演员和摄影团队时,文晏也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程。她最终选择了本诺·德福。他也带着团队加盟了《嘉年华》阵营。“他们带来了针对他们拍摄方法的工具,比如旋转凳子和小的机械。在没有一个固定轨迹的路线中,焦点特别重要。有一场在车里的戏,光线非常暗,气氛十分紧张,而焦点就在小姑娘的睫毛上。他在看似无序的运动中找到了韵律,这是靠他们严密的合作才能完成的。哪怕有些镜头看似非常简单,这里面有很多经验和技巧,甚至一瞬间的审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嘉年华》也让观众看到了更加内敛的表演方式。“其实人的情感就是多种多样的,电影本就应该呈现复杂的情感。当你仔细观察和体会人的情感时,回想自己人生中经历的悲伤和痛苦的瞬间,你会发觉那些音乐、渲染性的镜头、宣泄的东西其实是很不真实的,甚至很多余。人的情感应该在电影里得到正常的呈现。而且电影不仅是感性的,也可以是智性的,也可以引起你的思考,引起多方面的感受,不仅仅是宣泄。”
对文晏来说,喜欢的导演和电影应该是一种养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我从自己喜欢的导演的电影中获取过非常重要的养分,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些养分应该成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真正的好电影有自己的灵魂。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去看别人的作品,这对我们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
文晏也曾担任过评委,这也让她意识到国际交流至关重要。“在这个世界上,电影在互相对话。电影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交流,电影是最好的交流媒介。电影是一种共通的语言,我们不是用中文拍电影,而是用电影的语言拍电影。”
从评委的角度看,文晏坚持追求真实,这也是她与众多电影人共勉的。“要让我们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评处女作的标准,全世界好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非常自由的。他们无所顾忌,可以自由想象。世界之大,没有对错标准。处女作不是追求一个圆润的、完美的、成熟的电影,它需要的是个性,需要的是解放自己的状态。”
好的电影可以跨越文化,跨越语言,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没有所谓的更好的时代,也没有所谓更坏的时代。”文晏勉励着在场的电影人,正如她自己,靠着她对电影的热爱不断追寻探索成长。她相信电影是一种语言,学会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才能保护好自己的作品,离电影梦更近一点。(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