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空间美学作为一种时空艺术形态,是人类在客观现实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的艺术空间,是物质空间在银幕上的再次呈现。电影空间美学从主体出发,以“空间”设计为核心,融合主体感性审美,实现现实电影艺术实践的理论创造。
画面空间: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
电影通过银幕将客观物质空间再次呈现,但由于银幕中的画面空间一直为二维平面的状态存在,作为视觉直观的平面空间,让观众能够将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依靠于空间辨识的知觉机制,即曾经感知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传统摄像机常常采用单镜头模式,客观物质空间在不经过人的主观审视,按照定理自动生成,再次投放至银幕上,这也使得客观物质空间无法有效地将三维性展示出来。15世纪初,绘画中出现一种“单目性透视法”,一直备受大众喜爱,电影空间设计中也大量采用单目性透视法,通过视点在银幕上呈现一种符号。由此可见,单目透视法的电影美学形态具有很强的意向性,纵深感的形成是视觉经验的作用,主体意识在电影空间美学再次呈现的结果。除单目性透视法之外,景深作为另一个电影空间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其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从根本上来说,景深空间是主体意识对不同影像层次建立起来的关系,是摄像机光圈技术、焦距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电影《公民凯恩》中的经典桥段,近景是Kane妈妈与Thatcher先生正在餐桌上签订一份关于Kane未来归属权的协议书,中景为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眼神恍惚的爸爸,远景为正在窗外玩耍的Kane,导演Orson Welles充分利用景深的空间处理手法,巧妙地的将画面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清晰地投放于银幕上,让观影者感受到客观物质空间的真实体验。由此可见,电影镜头中通过景深的艺术手法,调节、设置、隐喻讲述画面中所讲述的声音,并传递一种区别客观物质空间的“特定”信息,从而在主客体相互交融中形成一种特定意向性关系。
叙事空间:图解式视觉影响
在电影空间美学中,画面空间是受众直观获得的第一层次。但是受众走进影院并不是为了单纯观看某一个镜头画面,而是为了收获一个完整的主线故事,这便是电影空间美学中的叙事空间,是基于某一个主线故事为基础,在电影空间进行故事再现和扩展,将直观与想象、线性与非线性统一于整体意向性之中。受众在观看影片时会形成一种短暂的画面空间,但有了电影画面空间并不代表叙事空间主线完整,而在于画面空间作为叙事空间的重要建构部分,利用重组和打破的原则,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实现画面空间的连续性,从而真正将受众群体带入完整的叙事空间中。如《盗梦空间》在属性定义上,属于悬疑系列,电影开篇,柯布在沙滩之上被海浪冲醒,然后被带到一处装修精致的房屋,抓到柯布的守卫对一位老人说:“他已经神志不清醒了,但还是指定要见你”,而老人望着眼前转动的陀螺说道:“我知道这是什么,很久以前我在一个男人身上见过……”观影者看到柯布与老人在画面空间进行对峙的场景,潜意识的会主观认为这是一部谋杀悬疑剧。但是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们会渐渐发现,这是导演植入的观念,画面空间中所呈现的并非客观物质空间,而是搭建的梦境空间,导演设置了四层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最后,柯布自愿留在第四层,着力寻找第一层梦境中遭受枪伤的斋藤,希望能将他带离梦境,回到现实空间。但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影片的画面空间设置中并没有说是梦境,也没有清晰的叙述第四层的迷失域,但却能引导观众自觉带入自己的思考,自行重组对四层空间的建构,由此可见,这就是由静态、个体的画面空间,逐渐上升至动态、整体的叙事空间。
电影语言下的空间美学建构
自20世纪60年代伊始,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分水岭,前者聚焦于电影本体论的研究,试图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如安德烈·巴赞从现象学角度出发,研究电影语言的演进与电影本体论,而后者同语言学、结构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主要进行电影文化研究,尤其注重电影画面空间、叙事空间与观影者的关系研究。语言学家索诺尔是结构主义研究的先驱,他认为语言是研究对象,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两部分。以好莱坞电影码头桥段为例,所指是某种风格、象征、诗意,能指是外延符号整体。用昏暗的灯光拍摄码头的画面即所谓的外延能指,被拍摄的荒凉码头,被称为所谓的外延的所指。同时,索诺尔还提出了语言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问题,证实了语言本身也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相统一,电影作为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银幕向观影者传递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然而视觉画面即为空间,由此凸显电影美学空间的重要性,也是电影语言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正如麦茨在影片《语言还是言语》中断言,电影不是语言意义上的语言,当电影成为讲述故事媒介时,它就变成了一种语言,一种于画面空间和叙事空间密切交融的相关语言。
伴随着数次技术革命的改革与创新,电影空间早已不再是画面空间作为主导,从色彩、光影、造型加入到现代电影中,已经构成了独具特色地电影语言。现代电影的蓬勃发展摒弃了固定模式的蒙太奇或长镜头处理手法,现在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使其更具艺术性。随着消逝的时间,长镜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如德国新电影运动、巴西新电影、法国新浪潮、美国好莱坞等,电影导演在关于长镜头处理手法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与理解,特别是随着美国好莱坞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得艺术性与商业性展现出高度融合特性,电影场景中的空间美学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电影《黑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与一群黑衣人特工进行打斗画面,拍摄采用固定视角,360自由旋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不间断拍摄,然后将拍摄数据导入计算机,再利用计算机算法虚拟一个电影空间,从而首次实现了让空间本身转化为运动主体。从电影空间美学意义上论述,计算机技术的植入使电影空间美学形态产生了质的飞越,电影空间从物质画面空间的客观工具转变成具有独立艺术表现力的主观能动因素。
总而言之,电影空间美学伴随着艺术思潮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观众的空间艺术表现力也会越来越震撼。这些内涵驱动是艺术家们对艺术表现力的强烈追求,根植于戏剧、文学等题材的介入,电影空间美学形态凸显出独特性,也是区别于其他门类的重要划分,是视觉艺术的前提,利于促进电影艺术思潮的发展,空间是彼此关联的产物,不封闭、不终始,总处于不断建构中。
(张丽娟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博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周兆鹏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特色村寨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CQXJ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