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5日,作为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H!Market”市场在海南三亚举行。
这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电影市场板块,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130余家国际及国内优质影视企业机构,共同构成了全产业链影视精品交易市场。来自组委会的数据显示,入驻的展商中,国际代表占比21.25%,国内代表78.75%;影视开发制作公司占比27.56%,宣传发行公司11.03%,影视后期公司4.73%,互联网平台4.73%,文学版权公司7.87%,拍摄基地及外景地代表22.83%,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9.44%,国际电影委员会11.81%。
12月2日,是本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幕后的第一天。这天下午,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莺子,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符宣国一行来到本届电影节的“H!Market”市场板块市场展会。在近200个展位中,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国字头”参展单位,不仅占地面积较大,地理位置也相对“优越”,进门即是。工作人员向肖莺子、符宣国一行详细介绍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和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等工作中的努力和相关情况进展。而这两项工作不仅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此次参展的推介重点,也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创新影片上映形式,努力吸引目标观众
2016年10月15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第十三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多家电影及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发起。在三年多的发展中,全国艺联通过专线发行、联合发行、影展放映等不同形式助力了从1922年到2019年间创作的91部中外艺术影片和观众见面,其中专线发行影片19部,联合发行影片37部。截至2019年11月。从100块银幕起步的艺联已经在全国333个城市拥有3028家加盟影院,加盟银幕达到3620块,形成初步规模,在全国的艺术电影观众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艺术电影观众中有着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艺联的发展是一个在影片上映形式不断探索、发行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
2017年8月25日,《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中国正式上映,这是艺联首次尝试专线发行,影片最终取得800多万票房,艺联呼应细分化艺术电影观众群体、进行差异化市场操作的尝试开始得到业内重视。
2018年3月2日,奥斯卡获奖影片《三块广告牌》在艺联专线上映,上映首日覆盖537家影院、974块银幕,全国排片占比0.8%,首周末3天票房突破1500万元,上座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最终取得约6500万票房。在《三块广告牌》的发行中,艺联尝试了“专线上映、逐步铺开”的上映策略,从旗下加盟影厅开始,通过四个阶段逐步扩大放映范围。在这种策略的助推下,《三块广告牌》的单日排片峰值达到近6000场,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
2019年4月15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何与何为——艺术电影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艺联负责人孙向辉发布了全国艺联“2019主题系列”放映计划,表示全国艺联在2019年将以主题系列的形式发布影片上映计划,有别于商业院线影片单独放映的模式,影片之间将通过不同的相关性有机呼应。她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影片上映形式来逐步形成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及对全国艺联的品牌认知。
2019年内,《波西米亚狂想曲》、《音乐家》、《监护风云》、《柔情史》、《罗马》、《撞死了一只羊》等艺联参与发行的中外影片分别通过“雕刻时光”、“艺术人生”、“新锐巨浪”三个系列和全国观众见面,各自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其中《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艺术人生”主题音乐季的揭幕之作,共收获约9900万元票房,刷新了艺联专线发行的票房纪录。
通过长线放映拉长影片上映周期的同时,艺联也开始在精准定位观众方面进行探索。目前,“长线放映+精准招募”成为了艺联的新尝试,长线放映不必多言,而精准招募具体说来,就是对于拥有垂直受众群体的影片,艺联会通过与点映平台合作,通过招募观众的方式实现更为精准的长线放映。
艺联的工作人员李晓娜在海南国际电影节的展位上告诉记者:“观众可以通过点映平台发起观影号召,平台在审核通过后会留出两周时间给‘志同道合’的观众买票,上座率达标后就能成功开场,购票观众可以在预定时间到达相应影院观影。”
据她介绍,今年9月3日上映的纪录片《零零后》是首部尝试这种放映模式的影片,截至11月中旬,《零零后》已经放映12290场,取得近500万票房。“艺联希望这种放映方式能在延长影片院线生命的同时,提高影院的上座率。”
在链接观众方面,除了精准招募,艺联在原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等社交平台的基础上,还联合淘票票打造了艺术电影用户社区“爱艺之城”,该社区已于8月30日上线,9月6日上映的《徒手攀岩》成为首个入驻“爱艺之城”的电影账号。
在它之后,《达琳达》、《日暮》、《野梨树》、《他们已不再变老》等优秀海外影片,具体定档开售等信息都通过“爱艺之城”社区第一时间触达了艺术电影观众。孙向辉在“爱艺之城”的上线仪式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爱艺之城’社区,为艺术电影爱好者提供更完善的内容获取、交流、分享、消费链路,把更多的优质艺术电影输出给更多的观众。”
接下来,12月12日至22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将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等5个城市举办“2019艺术新作·冬暖主题影展”。本次影展将分为“远方·回响”、“记忆·旅程”和“凝视·女性”三个策展单元,共有10部尚未在国内公映的艺术电影新作与公众见面,部分影片将举办映后交流活动,影片主创和影评人将现身影院与观众朋友进行深度解析与互动。
其中陈传兴执导的关于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和万玛才旦执导的藏语电影《气球》分别作为开、闭幕影片。 而音乐季的另一部影片,聚焦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的纪录片《坂本龙一:终章》也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 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
专注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中国故事海外传播
2019年9月19日,新中国第一批彩色纪录片之一《解放了的中国》的修复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联合百度历时近10个月修复完成的作品。“这部电影记录了新中国诞生时很多珍贵的镜头,堪称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档案。”孙向辉介绍,“而这次重映,是1951年影片公映后数十年来,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恢复了鲜艳色彩的《解放了的中国》。”
从2006年起,中国电影资料馆就承担起“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的运营工作,通过对大量存档影片的数字化扫描和重新调色、画面修复声音修复和重新制作数字母版,实现了电影档案影片的数字化保存,更通过电影档案影片的数字化应用,使经典国产老片焕发出生机,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观看经典国产影片的需要。
在海南国际电影节的展位上,记者了解到,一部影片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需要经过出库、清洁、转数、修护、调色、合成、鉴定及转录、储存等8个工艺步骤,从修复人员接到电影胶片,再到将合成好的数据转录成HD-D5或HD-SR高清录像带,一个完整的修复工艺根据影片素材保存情况的不同,平均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
一位资料馆的工作人员拿《解放了的中国》的修复过程向记者举例,修复人员于2018年11月从西安库拿到《解放了的中国》时长89分钟、约有13万帧画面的原版胶片。但经过近70年的存放,胶片的保存情况并不理想,几乎全部胶片都存在变形、画面闪烁、色调不均、脏点、划痕等问题。
“修复从画面修复开始,将胶片转成数字格式后,先调色,提升画面亮度、灰度,去除划痕和抖动,处理变形画面,使用加色法、调整反差对比度等方式,对影片进行逐帧修复,使其尽量接近原始胶片的色彩,并且做到色调温和、观感舒适,画面修复完成后,进行降噪、去除杂音等声音处理,然后进行声画合成。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以后,就拿到影厅试映,反复看反复修改,最终才让影片在大银幕上再次焕发光彩。”这位工作人员说。
除了《解放了的中国》等纪录片外,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4K修复版、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4K高帧率(48帧)修复版、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4K高帧率(48帧)藏语修复版,都在今年通过数字修复焕发出新的光彩。其中,《盗马贼》4K高帧率(48帧)藏语修复版入选了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那山那人那狗》和《红高粱》的修复版本也分别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影展等电影节展和观众见面。
在影片的修复中,为了保证修复质量,资料馆的修复团队往往会邀请影片主创参与到修复过程中来,《那山那人那狗》的导演霍建起,《盗马贼》的摄影师侯咏都参与了各自影片的修复。
201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开始了《盗马贼》的修复工作。首先采用2K技术修复,田壮壮看完后提出了一些意见,并推荐侯咏参与修复工作;在第二次修复中,在技术上采用了4K与48帧的修复放映技术,提升修复效果,而在细节上,侯咏在画幅和调色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意见,他希望尽最大可能还原、渐近胶片色彩感和当时拍摄时想要的画面效果。
导演田壮壮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影片修复,但他也表示希望能找到影片的藏语音轨,使影片显得更加真实、自然。在提出这个想法的后三个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就从法国找到了藏语声音文件并重新制作成5.1声道,这也促成了最新藏语修复版的完成。看藏语修复版的田壮壮表示:“这是我见过的第五代电影所有的修复版里最好的一部。”
据统计,中国电影资料馆从2006年启动电影档案数字化修护工程以来,每年修复影片150部左右,截至目前,共完成修复影片近2500部,其中精致修复310部,4K修复7部。这些修复后的影片一方面会服务于艺术影院、公益放映、电影教学和历史研究,与此同时,经过修复的优秀国产影片还会成为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国际文化交流放映的重要片源,为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