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乌尔善执导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第二部》)于2025年春节档上映,音乐总监蒙柯卓兰在影片音乐主题上不仅延续了第一部中的“英雄”与“归来”,还增添了“家园”与“守护”的概念。制作团队以此为基础,采用《诗经》的语言风格,创作出《女怀》和《鸣岐》两首原创西岐民歌,还原古代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创作体系,在贴近时代感受的同时,饱含浓郁的古风韵味,另外搭配与歌曲氛围相匹配的舞蹈,加入西岐农耕文化元素,展现出西岐的淳朴民风,片尾的《有女》《乐土》吸取了多地的民歌特色,承袭了《女怀》和《鸣岐》的曲调,采用包括战鼓、陶鼓、古筝、琵琶、笛子等在内的多种古典乐器。影片奏响了东方之声,铺开了我国千年神话的听觉画卷,呈现出历史感和神话感,实现了“时效性、历史性和当下性”,彰显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流动韵律中催化心灵成长
《封神第二部》中,商王殷寿为夺取传说中的封神榜,派遣邓婵玉和闻仲率领军队攻打西岐,西岐的少主姬发在姜子牙的指点下,组织所有军民共同抵御外敌,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在邓婵玉策马过桥时,伪装成船夫的西岐战士齐声高唱《女怀》,其歌词“有女怀春”出自《召南·野有死麕》中的“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原诗描绘了少女在野外邂逅心仪男子的情景,心中萌生爱慕之情,生动地展现了少女内心的纯真情感和青春萌动的景象;而“河水其泱”化用《小雅·瞻波洛矣》中的“瞻波洛矣,维水泱泱”,这里“泱泱”形容水流深广,衬托少女内心宛如水面荡漾的层层涟漪,为紧张的战事增添了浪漫的情怀。邓婵玉在听到这首歌时,并没有表现出传统女性的羞涩,而是以自信和坚定的姿态回应,在反凝视与自我淬炼中,构筑了东方女性新符号。此外,《女怀》以五音体系为基础,使用比传统半音更小的音程间隔,巧妙地在音乐中融入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审美的灵动性。这种独特的音乐设计不仅唤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更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无缝衔接,让观众在音乐的流动中领略到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封神”电影制作团队深知音乐的力量,每首曲子涓涓细流,汇聚成心灵成长的源泉,每段旋律都如同角色内心世界的直接对话,共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使观众仿佛能听到角色内心的呼唤,更深层次地体会他们的经历、转变与成长。《封神第二部》另一片尾曲《有女》是在歌曲《女怀》基础上的又一次艺术升华,精准描绘了邓婵玉内心的细腻情感,歌词“有女孤身,策马昂扬,战鼓声声,风沙铸戎装”是对邓婵玉的真实写照。邓婵玉作为一名将领,其职责守护人民,而非滥杀无辜,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在旋律方面,《有女》运用弦乐器为主基调,利用弦乐器那悠扬、细腻的音色,巧妙展现了邓婵玉温柔坚定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角色的多面性。在与姬发的对抗过程中,邓婵玉看到姬发不仅致力于击败敌人,更试图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使得邓婵玉开始反思战争的真正意义,认识到真正的英雄应能够理解并同情他人苦难,追求和平与正义,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通过音乐与剧情的深度融合,实现了音乐与角色的双重共鸣。
残酷战争中谱写人性光辉
影片在讲述战争残酷的同时,亦凸显了人性的美好。乌尔善导演围绕“家园”这一主题,以一首《鸣岐》展现了西岐百姓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家园的拳拳之心。影片在描绘西岐之夜的场景时,利用篝火营造出温馨的景象,百姓齐聚一堂饮酒欢歌、载歌载舞,反映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景象。《鸣岐》的歌词“凤鸣岐山”“鱼潜渭水”“黍麦离离”“葛麻苇苇”等,创作灵感大多源于《诗经》,对仗严格、朗朗上口,唱出西岐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斗志,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家国情怀,令听者感动振奋。首先,用声音雕刻人物与情节。音乐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剧情的“隐形角色”。乌尔善导演在解读电影中的角色关系时提到,不同角色在战争中的出发点不同。《鸣岐》这首歌以音乐语言,讲述了每个人“为何而战”的目的追求。例如,姜子牙作为封神榜的执掌人,其战斗目的是为了辅助明君,恢复人类和平安宁;姬发作为一方君主,希望对抗纣王的残暴统治,护佑西岐百姓的安危;邓婵玉作为忠诚的战士,听从纣王的命令征战四方,但随着战争的推进,最终选择守护自己所追求的正义,为无辜百姓而战;闻仲则是坚守着对君主的忠诚之誓;而殷寿则出于对权力的渴望,梦想成为天下共主。
《鸣岐》借助音乐艺术语言述说每位角色独特的背景故事,将角色的战斗动机升华为一种普世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在欣赏战争宏大场面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角色内心的信念与挣扎,赋予角色更为生动的生命,促使电影角色呈现更加立体,获得观众认可。其次,增强影片的文化底蕴。一是《鸣岐》舞蹈设计灵感来源于西岐深厚的农耕文明,西岐篝火晚会集体舞编舞刘虹老师巧妙将割草、拔草、收麦子等日常生活中的农耕动作融入到舞蹈中,每个舞步都蕴含着西岐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二是主创团队在音乐创作中选用了陶鼓,以突显八音中土类乐器的独特音色。陶土材料源自大地,其制作工艺亦与土地息息相关,两者皆深深植根于大地之中。通过运用这种充满泥土气息的乐器,旨在展现西岐这片土地的淳朴自然之美,并以此诠释“守护”这一主题。
家园乐土中唱响自由欢歌
《封神第二部》片尾曲《乐土》延续了《鸣岐》的旋律,歌词创作承袭了《诗经·国风》的文学风格,经过艺术化表达,生动展现西岐的自然风光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表达了西岐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守护之情。《乐土》的作曲及制作人田汨表示,制作团队力求在歌曲旋律上还原古代曲调,将传统中国音乐元素与现代交响乐相结合,利用音乐艺术语言构筑神话史诗画面。在歌曲创作期间,创作团队赴国内多个地方采风,从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中汲取灵感,通过细节的精雕细琢,最大限度还原殷商时期的文化风貌。首先,守护一方乐土。随着《乐土》的娓娓道来,姬发站在西岐城内仰首望向天空中飞掠而下的火球,让人回想起姬发跟随殷寿攻打冀州城的战火,历经百余年和平的家园也陷入战争危机,但身份已经转变为西岐少主。面临愧疚而死还是为百姓而活,姜子牙洞察到了姬发内心的挣扎与彷徨,鼓励其肩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担当,为百姓而战。同时,《乐土》承载了理想乐土的美好景象,西岐民俗古朴而亲切,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描绘出一幅安宁祥和、生机勃勃的生活画卷,这正是姬发渴望守护的理想之地,生动映现出歌词“适此乐土,我守我护”的涵义。
“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于此而生,于此而长……”吟诵般的歌声缓缓流淌,瞬间勾勒出《诗经》般的古韵画卷。那根植于民间的质朴情感,如山间清泉般奔涌而出,热烈而奔放,洒脱又自然,仿佛穿越千年时空,回响萦绕在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