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现代性背景下,东方的“本土”意识逐渐更加强烈。近些年以文艺片模样出现的电影如《不虚此行》《银河写手》《走走停停》等,看似以影视编剧的困境作为槽点展开故事的叙述,实则为当代大多数打工人的真实缩影。本文将主要以《走走停停》为例,从平视的日常美学、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以及电影反身性蕴含的虚实互文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剖析这类作品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走走停停》在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越来越多的电影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里带领观众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中探寻松弛感,北漂青年奋斗“失败”重回故乡的故事中处处指涉观众所在的现实,让观影者得到“人生不该被定义”的新启发。
一、平视且日常的叙事美学:
时代审美返璞归真
彭吉象在《影视美学》中提及“深层集体心理”一词,而当下各国民众的需求则是对平凡日子的渴望。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普通人的故事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电影《走走停停》将视线下沉至小人物身上。影片中,导演将镜头对准北漂十年失败返乡的吴迪,描绘奋斗半生却空手而归的文艺青年回家之后的经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基调贯穿影片始终,不论是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还是在导演传递出的处事态度上。
电影创造的“白日梦”通过虚构的“现实”来调和人们心中“本我”与“自我”、“快乐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观众在银幕的作用下获得愿望的代偿性满足。人们看到普通人在荧幕上作为主角努力生活,仿佛也是自己的故事被大众所接受。同时,《走走停停》客观面对死亡,仅通过对白揭示而不带太多情绪,于是“死亡”这个冰冷的词汇被导演冷静地传达给观众。人这一生躲不开生死离别,因此这与吴迪所经历的一切挫折都被导演轻描淡写地一笔勾勒。在电影符号学中,除去作为电影画面和声音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呈现出的外延,类似于这样的“画外之意”,则是电影内在潜藏的深层含义,也是导演所想传达给观众的弦外之音,是视听语言的能指,更是时代背景下导演体悟的所指。“小人物,大英雄”的切口逐渐成为当下缺少脚踏实地的平凡的时代最不可或缺的主题,《走走停停》中所展现的平视美学让人们看到自己,认清现实。
二、漂泊与返乡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在全球现代性的背景下,“传统”常常被视为现代语境中与当下相对的发明,然而传统视野与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与价值积淀却不容忽视。中国传统的含蓄表达让影片对普通人的叙事更加贴合,这样的平视美学也符合《影视美学》中所言“中国美学则更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更多地强调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联系,侧重‘实践理性’”。漂泊还是返乡,是当代打工人所面临的两难境地,《走走停停》中吴迪选择回到故土当出租车司机,吴双却在小城当了数年司机后选择前往深圳创业,如此困境面前不分男女老少。
影片中所传递的中庸之道不仅是主人公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偏安,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困境中的现实解决对策。《走走停停》在剧本框架上似乎是《不虚此行》的续集,闻善在奋斗无果中仍坚持在一线城市继续写作,而吴迪毅然决然地选择返回家乡四川的小城,这其中蕴含着“出世入世”的老庄哲学。吴迪“北漂”数十载一无所成,爱情事业均遭瓶颈,他没有盲目跟随社会的日新月异,而是自我反思,追寻“此心安处是吾乡”,强调内心的安宁与归属感,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也是与自己、与世间达成和解。
《走走停停》中吴迪与家人、社会的相处中同样蕴含中庸的智慧。通过吴迪与父亲从矛盾与隔阂到关系的修复,展现自省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同时吴迪既没有完全放弃在城市的生活,也没有完全沉浸于家乡的安逸,他不接受父亲为他求来的稳定工作,而向电影梦出发,吴迪始终在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中,导演向观众传递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
三、电影反身与情境指涉:
虚构与现实的互文
《走走停停》中通过电影反身性与互文指涉性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引发观众共鸣。影片逐层揭示“人生无需被定义”的理念。导演借吴迪父亲之口说:“是金子到哪里都是金子,是坨屎到哪里都是坨屎”,又借母亲之口言:“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首尾呼应的两句话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观点的差异,也是导演通过电影的自我解构与质疑后的深刻思考。
当社会性焦虑成为时代症候,电影抵御负能量的消解功能愈发重要。《走走停停》的主体叙事以吴迪拍摄剧情片《似是故人来》和冯柳柳拍摄纪录片《回故乡的人》为基础,其中冯录制吴拍摄电影过程的纪录片这一戏中时常间离观影的沉浸性,让观众透过故事看内核。
当人们面对镜头时,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人们反观现实时,无为有处有还无。吴迪装出一副无所谓、孝子的人设,演员与导演间的观点争执也在镜头后在表面上达成你谦我让,吴迪母亲随口说出很具有哲理意义的一句“人嘛,总是下意识地选择更容易走的那条路,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遗憾很正常”也在镜头面前失语,吴迪父亲则选择避开镜头。而让纪录片上映并获奖的并不是冯柳柳最开始的初衷,反倒是与事实南辕北辙的剪切,新闻式的荒诞让吴迪的形象毁于一旦,但对此,风波中的角色却并未有意想中情绪的起伏,反而极为平静。
“堵车”是现代文明中最常见的一种视觉景观,当吴迪与冯柳柳在马路中间再次重逢,彼此都看见对方却谁也没向谁问好,在车与人的双向交错中,也暗示一旦错过,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没有再交叉的可能性,同时也点出《走走停停》的标题,让走走停停成为人生新阶段的生活艺术,不追求世俗的成功,或许安稳一生就是最好的安排。
四、结语
《走走停停》看似只是编剧的故事,却也投射出各行业人们漂泊的真实写照。走进大多数人,在角色与观众的互见中感受时代的脉搏,这是现实主义的表达义务,是创作者砥砺前行的动力。在普通里鉴明路,在平凡中见真章,最终在中庸的加持下找到电影与现实中合理的平衡点。《走走停停》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当代社会多重议题的深刻反思。它在全球化、文化碰撞和多元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代生活和文化的独特视角。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