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踩着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在银幕上搅动东海漩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创世英雄的归来,更是一面映照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明镜。《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其独到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人文关怀,将传统神话解构重组,打造出一部关于身份认同与文化嬗变的现代寓言。
解构与重构:神话叙事的现代性表达
在多数传统电影建构的世界中,神权代表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有序的权力体系,个体置身其中遵照既定的规则完成相应的戏剧性任务。而在《哪吒2》中导演有意识地打破规则,不仅大胆解构了《封神演义》中仙界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而且巧妙重构了以哪吒为首的魔、妖等被边缘形象的精神谱系,并赋予了这一传统神话现代性表达的多种可能。
该片通过无量仙翁的“黑化”,批判了传统神仙体系中“仙妖对立”的刻板界定,暗示善恶之分实为权力话语的建构。无量仙翁的原型源自《封神演义》中的南极仙翁,是阐教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地位高于十二金仙,常代师处理教内事务。《哪吒2》对其进行了大胆改编,将其塑造成表面和蔼可亲、实则笑里藏刀的阴谋家,颠覆了观众的传统认知。
更为讽刺的是,无量仙翁虽是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却始终处于被利用和制衡的位置。元始天尊通过布局灵珠与魔丸的投胎,暗中挑动无量仙翁与申公豹的矛盾,最终借哪吒与敖丙之手削弱其势力。
与无量仙翁的道貌岸然相反,影片中以哪吒为首的魔、妖等形象反而闪烁着更多人性的光辉。哪吒虽然保留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玩世不恭的“魔童”形象,但其成长经历和内心挣扎却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由前作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反抗拓展到群体与规则的对抗,将视角从对个体延伸至对更大范围的抗争。这一行动在影片高潮处众妖齐心冲鼎以及同捕妖队大战等盛大场面中得以充分彰显。
身份认同:当代青年的精神镜像
《哪吒2》打破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定式,将“阴阳相生、正邪相随、善恶互换”的太极文化取代了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非好即坏、善恶对立的思维。这一设计不仅体现在哪吒个体身上,而且拓展到影片众多人物关系的塑造上。
角色设计师申威在访谈中说:“哪吒形象设计的出发点是‘魔丸’投胎的故事背景,并立足于‘魔童’这一概念。”主创团队在哪吒“魔性”形象设计上呕心沥血,在哪吒外形与其内在性格上构成巨大反差。前作中哪吒深陷人类对其偏见完成了身份认同,最终突破了天劫咒,实现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而续作里哪吒为好友敖丙重塑肉身升级降妖,护佑陈塘关百姓,掀翻了无量仙翁的囚笼。哪吒的成长轨迹,恰似当代青年的身份探索之路,从最初的自我否定,到后来的自我接纳,哪吒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不少青年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与突破。
敖丙作为与哪吒互补的角色,代表着另一种身份认同的可能。他的优雅与克制同哪吒的狂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二元对立其实如太极般相生相克的关系,暗示了当代青年在身份认同上的多元选择。事实上,敖丙与哪吒虽为灵珠与魔丸转世,但本同属混元珠,并无二致。
太乙真人与哪吒这对师徒关系的塑造也一反常态。《哪吒2》中太乙真人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幽默滑稽特征,他体型肥硕,不修边幅,操着明显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一反传统意义上仙风道骨的形象。哪吒对待师父也不遵守传统的“弟子规”,反而时不时挑战权威。然而,正是这种异于常规的师徒关系,让二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使得教育过程更加生动有效?。其中也映射出当代长辈与晚辈关系的缩影,体现出当下个人主体性意识的彰显以及师承关系的多向度拓展。
文化嬗变:后现代电影美学凸显
在文化形态上,《哪吒2》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离不开它充满后现代电影美学的意味。其大量运用调侃嬉戏、拼贴组合等形式,掀起了一场全民狂欢式的文化盛宴,这背后体现出了当前大众文化向平面化、浅显化、娱乐化等向度嬗变的趋势。
影片伊始就显现出一副嬉戏娱乐的场面,陈塘关百姓制作藕粉时抠脚、擤鼻涕等行为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哪吒不满太乙真人为其塑造的肉身而亲自上手,经过一番修改折腾,最后还是用回了第一版,这些情节无不兼具喜剧与讽刺效果。而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便是土拨鼠那两次突如其来又再熟悉不过的微信表情包式的嚎叫。
前作中这种嬉戏拼贴手法屡见不鲜,然而续作中更增添了游戏打怪等情节。哪吒为助敖丙重塑肉身而升级打怪的情节设计,直接增添了影片的游戏爽感。第一关土肥坡、第二关飞天瀑,第三关骷髅山,每一关都充满了游戏式快感和爽感。哪吒为避免暴露自身魔性一次又一次吃昏睡药让敖丙附身这一设定又为影片制造了无数悬念和喜剧效果,这无不迎合了短剧时代观众的观影趣味。
总的来看,在《哪吒2》的影像美学中,导演以刚柔并济的笔触将传统神话解构重组,这既非对传统文本的简单颠覆,亦非现代性焦虑的粗暴宣泄,而是以动画语言重构东方神话的范式革命。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传统神话故事与美学范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表达,更在于它触碰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脉搏,契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趣味。
(作者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