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DeepSeek等软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在艺术与科技交汇时,创作者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利用好科技为创作赋能呢?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说:“我在做导演时,经常有灵感迸发、醍醐灌顶的时刻,这些时刻正是艺术创作的巅峰时刻,也是艺术创作中人的创造性活动独特价值的体现。”
对于创作者来说,AI无疑提高了创作效率。刘家成以拍摄电影、电视剧为例,“以前很大的工作量用于寻找或搭建场景,现在用AI可以直接生成场景。比如,以前拍故宫里面的戏,要么去故宫里实景拍,要么搭一个相似的场景,做起来很麻烦,而现在已经不允许去故宫里拍戏了。用AI直接生成故宫内景,就方便得多。我拍摄电视剧《海天雄鹰》时,为了拍摄航母场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有了AI就相对容易。而且,AI还可以创作出现实中不可能有的场景,制造一个个视觉奇观。”从这一方面来说,AI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提供辅助作用,极大地提升创作者的工作效率,学会与AI互相协作,是文艺工作者的新挑战、新课题,同时,也是新空间、新机遇。
在肯定AI对于创作的帮助时,刘家成委员更多强调,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如果用AI做导演,它只能根据设定的流程来推进,没有任何创造性,更不可能突发奇想、灵机一动。这样制作出的文艺作品,必然和其他流水线产品一样毫无生机。所以,我觉得AI的程式化、机械化、去感情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文艺创作中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只能是配角。人与AI的关系,就像人与风筝的关系一样,人是风筝的绝对主宰,风筝飞得再高,离开了人的掌控,最终只能坠地。”他坚信,只要艺术还是人类交流情感、抒发情怀的工具,人就永远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他以真人电影强调了人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春节档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让大家都对动画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家成认为,动画电影是电影的分支,电影的主流依然是真人电影,只有真人演绎的电影才能最充分地传递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以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为例,动画的形象再经典,也无法取代六小龄童细腻而富有创造性的演绎。将来AI生成的虚拟形象,即使和真人再像,也不可能取代真人。”
除了对于AI的讨论之外,刘家成委员也关注影视演员、文旅融合等话题。他指出,面对当前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影视行业本身需要加强自律,演员们应当更加专注于作品创作本身而非“番位之争”。
“有的影片一出来,领衔主演、特别主演、联合主演、友情主演……名头一大堆。其实,只要大家潜下心来认真工作,自然会按照剧本的内容,以及工作的完成度来排序署名。”刘家成呼吁,主管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行业规范,为精品创作营造清朗环境。
这个春天,国产电影成为文旅热潮的关键“催化剂”,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更催生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旅游“新玩法”。面对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认识一座城、爱上一个城的盛况,他肯定了文旅融合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个影视作品,不光只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为国家出力,为中国经济建设出力,达到影响最大化,这种推广将是未来影视创作的一个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