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电影既不断在国内打破票房“天花板”,也持续引发海外观众的热情讨论。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感叹,“这些年,我们深刻感受到,观众‘用脚投票’‘N刷’,印证了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短暂的感官刺激,而是直击心灵的情感共鸣,以及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质。”
王平久举例,《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折射中国科幻文艺蓬勃发展,《人生大事》《你好,李焕英》等现实题材电影以小搏大,《白塔之光》《宇宙探索编辑部》等文艺片在国际市场屡获殊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白蛇》系列等国漫作品势头强劲……“我们不仅要为票房成绩喝彩,更要为每一部真诚的作品提供良好的创作土壤,为行业从业者深耕精品创作加油助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
结合今年春节档电影的优异表现,王平久委员建议从两个“加”上为电影产业发展持续助力。第一个“加”,是“+电影”,其实就是电影的创作动机要精准,增加电影的功能性。电影不是单一的表现载体,对社会和受众的影响是广泛直接,甚至是持久深远的。
“电影在创作生产之前,一定要把基础打好。要什么?不要什么?一定要精雕细琢,精挑细选,充分论证,谋篇布局,想清楚社会、市场、受众的需要,不同的电影题材润物无声地表达积极的价值观。”他分析,“内容为王”成为中国电影的时代特征,过度工业特效、过度商业添加、过度喜剧娱乐、过度消费情感很难被受众接受。“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从中华优秀文化和时代发展大潮中寻找电影元素。”
第二个“加”是“电影+”——上映前后的传播和拉动,让电影的价值最大化。电影是工业化产品,具有鲜明的传播功能和市场化特质。把电影的宣传和营收成果最大化,是衡量电影高质量的重要方面。
“电影的价值,除了影片本身,还有产业链广泛延伸,融合面越来越多,带动面越来越宽。用电影这个载体把更多行业产业紧密联动起来带动宣传、拉动消费。”他说,比如,国家电影局主办的“跟着电影游中国”“跟着电影品美食”等活动,在各大城市火热进行。电影产业可以尝试和更多部门、领域跨界合作。
“电影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作用显著。电影的周边衍生品市场非常广阔,知名电影人带来的流量价值也是巨大的。要讲好优秀电影上市前后的故事,想好加什么,怎么加,让电影的宣传、票房和电影的产业价值相辅相成。”王平久委员说。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既前途光明也任重道远。看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的盛况,他坚信,“中国电影将全力以赴,认真打磨精品,创新叙述方式,让更多大制作和好故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