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电影市场迎来“开门红”,春节档票房破纪录,观影人次创新高,助力2月中国电影市场产出票房160.91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单月票房纪录和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同时,多部春节档影片在海外热映,海外票房成绩持续攀升、放映影院数量不断增加、社交媒体上有关中国影片的讨论声量扩大。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爆发力,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也观察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制约了电影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傅若清委员总结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档期冷热不均。虽然今年春节档平均上座率超过40%,但2024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为5.8%,非热门档期及非一线城市影院人流更为有限。二是影院供给同质。主流大片在档期内的“虹吸效应”明显,万家影院都集中排映一两部影片,观众难以看到感兴趣的差异化内容,无法实现选片自由。三是消费模式单一。当前国内电影市场90%收入来自银幕票房,衍生品等收入占比不到10%,远低于其他成熟电影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行业抗风险能力弱。
为了能够进一步释放电影消费的潜能,傅若清委员指出,电影市场亟需通过系统性、整体性、行业性的政策,去创新内容供给和消费场景,达到“破圈式”的热度,从而推动电影生态更加健康繁荣。
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激活消费动能。在一揽子政策工具中继续加大对电影消费的支持力度,把补贴手段升级为消费生态调节器。出台长线惠民观影政策,不仅补在档期,也要补在平时,推动观影习惯回归常态化。增强覆盖精准性,侧重对潜在需求的刺激与挖掘,结合常用线上电商或生活服务平台,拉动新观众进影院,有效扩大消费基数。在发放渠道上,保障领取便捷、使用灵活,鼓励消费异业联动应用。结合“两新”政策推行“银幕升级计划”,对于影院更换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格式放映设备的,给予置换补贴或财政贴息。
二是丰富内容供应,增强供需匹配。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推行差异化放映,提升供给体系对观众需求的适配性。大力推广预约放映模式,让观众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为悦己消费、社交消费提供更便捷的定制选择工具,提升消费满意度与获得感。鼓励经典优质复映影片投放市场,鼓励开展多元专题放映活动,培育科幻、音乐、传记、纪录等不同兴趣爱好的细分市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鼓励改造银发影厅,推出周末亲子优惠等引流举措。扩大艺术类专项基金补贴范围,支持践行文化“两创”精神的优质影片以更优惠的票价进入市场,让全民美育与文化自信推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是拓展消费场景,培育新型业态。充分利用影院空间,创新多元消费场景,让影院成为融合多种娱乐形式的综合性文化场所。鼓励体育赛事、文艺演出、音乐会直播进影院,将影院打造为极具声画质感的文体活动“第二现场”,吸引“轻度”电影消费者入场。鼓励挖掘多元价值,对于实现衍生品收入、文旅联动收入占比较高的电影项目给予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支持电影与其他服务消费业联动,以电影为核心,为观众搭建起可触摸、可陪伴、可参与、可挖掘的丰富文化体验。
他还就电影内容创作特别强调,多类型融合将成为电影题材创新的新趋势。中国电影用几十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商业化、类型化之路,随着观众审美变化,出现类型融合的新变化。“希望青年电影人要学会把自己摆到观众的位置,训练自己的感知力、共情力、创造力,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才能把对世界的感悟、对人性的洞察、对艺术的探求转化为让观众可知可感的电影语言,才能真正打开通往好作品的那扇门,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