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著名电影艺术家于洋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受中央领导同志委托,3月4日上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一行,前往北京电影制片厂,深切悼念于洋同志,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的慰问。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等参加悼念和慰问活动。
慎海雄表示,于洋、杨静夫妇是我国文艺界的优秀代表,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于洋同志是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其经典作品铸就时代记忆,影响了一代代人。于洋同志的精神风范彰显了人民艺术家的使命担当,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于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第一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从烽火中走来,是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参加过土地改革,亲历了中国电影许多的第一次:他见证了新中国第一座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诞生,参演了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新中国第一部长篇故事片《桥》、新中国第一次献礼影片《青春之歌》《水上春秋》……
他一生践行着“人民演员”的使命和责任,有着大海一般磅礴的情怀和宽广的胸襟。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如同加盖着时代邮戳的情书,一遍遍地诉说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与眷恋。
70多年从影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激情塑造了革命战士、钢铁工人、土改队长、地下党、体育健儿、公安干警、船长、造船厂厂长等众多劳动者形象,激励着一代代青年观众在发展的大潮中拼搏奋进,投身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
1962年,于洋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1992年,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聘为电影艺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获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人民不会忘记”荣誉奖杯;1995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在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中获“中华影星”奖杯;为表彰于洋为中国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时,授予其“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在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3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告别仪式正式开始,“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行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于洋生前自导自演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曲《驼铃》在礼堂中响起。于洋静静地躺在覆盖着鲜艳党旗的灵柩中,悼词中写道:“巨星陨落,光辉永存。于洋同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他克己奉公,尽心竭力的奉献精神,他求真务实、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服务于中国电影人守正创新,在建设电影强国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 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
驼铃悠扬泪别战友
卫国保家风帆长扬
2025年3月1日晚,我们敬爱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洋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4岁。从于洋同志离世到11日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有关部门、中国文联、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同志向其家属表达了深切慰问,电影界、文艺界和众多观众影迷都纷纷表达了哀悼之情,追念他刚毅豪迈、铁骨铮铮的银幕形象。
“于大船”是于洋同志的雅号,出自苏联电影专家卡赞斯基给他的毕业评语。大船,属于海洋,从那天起,这艘“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大船便矢志不渝的投入电影事业的海洋,以作品诠释民族精神的壮阔篇章,在时代浪潮中留下一串串闪光的印记。从影近八十载,他先后塑造了“吴一竹”“金大夫”“曾科长”“江华”“肖队长”“靳恭绶”“刘杰”等众多深入人心的奋斗者形象,或刚毅机智,或深邃细腻,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战友、船长、英雄,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续奋斗,投身于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中。
于洋同志把“赤诚”视作毕生的创作信条,坚持“作为一个演员,要用真正的感情去感染观众”,真实动人的表演一定是从丰富的生活体验中“生长”出来的。拍《桥》时,他与钢铁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了朋友;拍《水上春秋》时,他以游泳运动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游够一千米;拍《火红的年代》时,上海正直酷暑,他每天在高温炼钢炉前与工人们一起炼钢;拍《戴手铐的旅客》时,他坚决不用替身,在火车追捕、贴身肉搏等众多打戏中频频挂彩。2018年,他出演了公益电影《一切如你》,年近九旬仍挥洒自如,角色塑造力透银幕。
于洋同志始终恪守“人民演员”初心,将艺术理想融入家国情怀。他是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党员”这个称呼,将一切荣誉归于党和人民。他坚持电影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点思想,有一种责任感,有一颗火热的心”,坚持谦逊与敬业并重,对青年电影人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尽心尽力,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与爱人杨静同志总是积极参加电影活动、支持中影发展,直至去世。一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以人民为名,为人民而生。
于洋同志的逝去,是中影集团乃至电影界莫大的损失。他和他的作品,是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国人、中影人的骄傲。他的精神宛如温暖坚毅的灯塔,指引着电影人前行的航道。我相信,当前中国电影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图景,正是如您所愿,如您所盼。我们将传承于洋同志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繁荣创作、服务人民,以优秀电影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展现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气象。
送战友,驼铃回响,声声在耳。我们深切怀念于洋同志,怀念“于大船”——中国文艺战线最忠诚的战士。
▶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
于洋老师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
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但同时又感受到一种力量。于洋老师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中国电影正处于爬坡阶段,我们正朝着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奋力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传承老一辈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那种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电影人们追念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实际上也是在给自己加油鼓劲。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电影打造成在世界上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存在,让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强国。
▶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
《戴手铐的旅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今天,我既代表我个人,也是代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于洋老师不仅是久负盛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导演艺术家,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会员,在此,我代表协会中今天未能到场的所有会员导演来送别于洋老师。
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次看于洋老师导演的作品是《戴手铐的旅客》,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既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动作片,也是第一部公路片,影片中主角从北方一路到云南的旅程令人印象深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洋导演是这类电影类型的开拓者。所以,今天我以晚辈和导演同行的身份,来送于洋老师最后一程。
▶导演尹力:
于洋老师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电影的艺术长廊
于洋老师对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他们这一代人用自己虔诚的付出,塑造了一个个烁烁生辉的艺术形象,不管是《英雄虎胆》《大浪淘沙》《青春之歌》《火红的年代》,还是后来做导演创作的《戴手铐的旅客》等,构成了中国电影的艺术长廊,也构筑了中国电影的辉煌。
我和于洋老师在一个党支部,经常举行活动,他从来没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离退休的老艺术家,逢活动必参加,永远是带头发言。他虽然年事已高,与今天年轻的电影人距离很多代际了,但是他的思维品质、知识结构都是与时俱进的,这一点值得所有的电影人向他学习。
斯人已逝,今天我感慨万千,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中国电影“再出发”,要用当代的语言、个性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在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中,电影首当其冲,是最重要的部分,今天的电影人要担负起这份重任,希望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能够把于洋老师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 导演管虎:
我是于洋老师看着长大的
我是在北影厂长大的,从小就和厂里的那些前辈们很熟悉。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去,如今最后一位也走了,真的特别伤感,心里特别难受。他们都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无比痛心、无限怀念。
▶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秘书长张光北:
我对于洋老师怀有对父亲般的情感
于洋老师既是我的老领导,又让我怀有对父亲般的情感。大学毕业后,我被于洋老师所在的北影演员剧团招走,从1989年进入北影厂直到现在,一直都和于洋老师有交集。
春节前我去看望他,我喊他,他还冲我点头。他还是我的证婚人。可以说,于洋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中,他始终是我的前辈。所以,于洋老师的去世,真的让我十分悲痛。
我认为,我们唯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算是不辜负他,也是我们能取得的最大进步。
▶ 中影股份原董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喇培康:
于洋老师的作品启迪了一代人,教育了一代人
我的心情非常难受。于洋老师作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为中国电影事业、电影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主演的很多影片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启迪了一代人,教育了一代人,他的去世确实对中国电影界是一个巨大损失。
对于我们现在还健在的人来说,一定要学习他的崇高品质、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以他为榜样,继续努力。我已经退休多年,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发挥余热,为中国电影事业、电影产业的发展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名誉会长、导演侯克明:
于洋老师的表演炉火纯青,鼓舞了几代人成长
于洋老师是新中国培养的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在电影银幕上塑造了那么多伟大的新中国的英雄形象,鼓舞了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表演是炉火纯青,他还演过很多舞台戏,话剧演得非常好。于洋老师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转行做导演,拍摄了《万里征途》《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作品,这些影片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洋老师也参加了很多儿童电影的活动,我们非常感谢于洋老师对儿童电影的支持。
▶ 《戴手铐的旅客》主演马树超:
我与于洋老师的“选角”之缘
于洋老师是个会为艺术献身的人。当时在北影厂选角,选的是他助手、学生张强的角色。于洋老师要求很严格,很多年轻人去试这个角色,都没通过。我是副导演介绍过去的。于洋老师一见到我就很直接地问:“你当过警察?”我回答:“对。”他又问:“你会武术?”我还是回答:“对。”然后他就让我打一套拳,我当时打了一套形意拳。打完之后,我感觉于洋老师的眼神里满是喜悦。
接着,他又给我出了个小品题目,说:“苏哲这个特务把咱们的科技资料盗走了,你现在必须把它拿回来。”我凭借在公安局学的知识,不用戴手套,撩开衣服打开门,直接用中指从抽屉底部把资料拿了出来。老师点头,说我很专业。最后他定下了由我出演。
▶ 影视律师郑小强:
铭记前辈精神
于洋老师离世,我心情很难受,于洋老师是老艺术家、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老会长,他的离世是表演艺术领域的重大损失。于洋老师经历丰富,当过侦查员、文化教员、演员、导演,他将自身经历充分融入演艺事业,作品出色,年轻演员应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摒弃流量至上、不敬业的态度,认真打磨演技。
▶ 影迷魏女士:
两代情谊,一世追思
我是于洋老师女儿的闺蜜、儿子的好朋友,认识很久了。于洋老师老伴不到两个月前刚离世。我在于洋老师昏迷时去看过两次。因为于洋老师儿子去世后,我不想揭伤疤而多年未联系,直到他们的女儿回来才重新联系,后悔在老两口身体好时没去看望。虽然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仍难以接受。
▶ 观众郭先生:
我们80后也非常敬重于洋老师
我是于洋老师的忠实粉丝。听闻于洋老师离世的消息,我非常悲痛。虽然我是80后,但我特别喜欢这些老艺术家演的电影,像《青春之歌》《英雄虎胆》《暴风骤雨》,还有《戴手铐的旅客》等等,这些影片我都非常喜欢看。不管什么时候回看,都觉得过去这些艺术家拍的影片特别值得留恋和回味。他们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无私且杰出的贡献。
▶ 观众陈先生:
我对于洋老师非常尊重,非常喜爱
我今年77周岁,我11岁的时候,就在现场看过于洋老师拍摄影片《青春之歌》,我对于洋老师非常尊重,非常喜爱,他的演技非常好,思想境界很高。我今天来送别于洋老师,我想感谢这么多年来他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付出与贡献,感谢他培养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电影人,为我们这些影迷带来了这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