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时间2025年2月15日晚,由曹译文执导,全球首部入围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的AI长片电影《然后呢》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了世界首映。有报道称,影片《然后呢》从最初的创意到制作、剪辑和配乐,全部由曹译文一人在AI的帮助下完成。当AI长片导演站上柏林国际电影节红毯,一场颠覆电影史的“硅基革命”正在发生。
作者电影的新纪元:
“一人成片”时代来临
1948年,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论,以“摄影机——笔”的类比,主张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者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个人意愿。时至今日,AI作为电影导演新的“笔”,成为导演完成影片创作和自我表达的绝佳助手。
与以往电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导演需要在制片人、编剧、演员等合作者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不同,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创作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模式也让影片所可能具有的“作者电影”的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2024乡村电影周”上,中国农影首支AI宣传片《让全世界看见你》精彩亮相,不到2分钟的片长,由3600多张渲染图打磨而成,用丰富生动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三农视角下关于电影的故事。这部宣传片从故事脚本创立、分镜头撰写、内容具象化实现、视频转化、人物模型训练运用了多达五种AI工具进行全流程设计,展现了AI技术在影视领域的丰富应用场景。
当下,AI技术的普及使得电影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传统电影制作需要庞大的团队和复杂的流程,而AI工具可以帮助导演完成从剧本生成、角色设计到后期剪辑的多个环节。这种高效的工具让导演能够更专注于创意表达,从而实现了“一人成片”的可能性。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电影创作的成本和时间投入也在显著降低。AI生成的视觉特效和虚拟场景可以替代传统的高成本制作方式,让独立导演也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影片。这种趋势正推动着电影创作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未来或许会迎来一个“作者电影”爆炸的时代,更多个人创作者将有机会通过AI工具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
电影创意的硅基化:
从人类思维到算法驱动
电影创作的核心在于创意,而AI的介入正在改变创意的生成方式。传统的电影创意依赖于导演、编剧等创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灵感,而AI则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生成大量创意方案,并能根据以往的观众偏好对生成的方案进行优化。
事实上,当导演输入指令,AI开始创作时,“硅基化”的基因便注入于AI参与的电影之中。随着影视行业对AI技术的不断应用,AI对影视创作的深度参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AI的创作缺乏人类的情感和深度,可能导致电影艺术的同质化。如何在AI生成的内容中保留人类导演的情感和深度,如何解决AI创作中的版权和伦理问题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正如特德·姜在《为什么人工智能将不会创造艺术?》一文中所说:“你所创作的作品不是非要与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件艺术品都完全不同才有价值。正是因为你是它的表达者、它源自你独特的生活经历、它抵达了观者生命中的某个特定时刻,才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他看来,这是自动完成算法永远无法做到的。
历史节点的创作者:
与AI共同书写电影史
AI动画片《千秋诗颂》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人文漫游纪录片《湘行漫记》通过AI动画技术将观众带回到左宗棠精彩的少年时代;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9名导演,利用快手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产品“可灵AI”完成了9部不同风格的AI短片。
越来越多AI参与的影视作品不断证明,AI能够突破作为个体的人类创作者的思维局限,探索更多元的叙事方式和视觉语言,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AI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者,更是电影史的参与者。
导演的情感和深度,如何解决AI创作中的版权和伦理问题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同时,AI的介入不仅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方式,也影响了电影产业的生态。AI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票房表现,帮助制片方优化投资决策,可以通过智能剪辑和特效生成,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这些变化正在重塑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AI与电影的结合,正在开启一个属于未来的崭新设想。
(来源:中国农民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