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电影《白鹿原》中一曲《将令一声震山川》充分展现了陕西关中人民的质朴与豪迈,这种传统艺术就是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华阴老腔艺术。华阴老腔是发源于华阴市双泉村的地方传统戏曲艺术,早期依托皮影演出,后期延展出多种表演形式,是一种融音乐、表演、诗歌、皮影技艺、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2006年华阴老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华阴老腔艺术特征
目前,华阴老腔主要有:皮影戏、舞台戏曲及现代表演艺术三种形式。以皮影戏为例:
老腔皮影戏现存剧目200多个,内容以描写宫廷政权斗争和军事征战为主,其次为神话故事,凸显重信守义的美德、坚韧不拔的精神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传统剧目有:《借赵云》《取西川》《西天取经》等;新移植改编历史剧有:《小刀会》《红灯照》《金沙阵》等;移植创编现代剧目有:《深翻地》《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
唱腔粗犷豪放、慷慨激昂,多以方言字音为材料,真声演唱,一领众和。伴奏分文乐与武乐,弦乐时而委婉细腻,时而碎弓紧凑急拉慢唱。打击乐(梆子碗碗)轻盈灵巧、跳跃活泼,(铜器、战鼓、惊木)声势浩大、震耳欲聋。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有慢板、哭板、流水、飞板、走场子、花战、拉坡、滚板、科子板等板式。调式以七声徵调式为主,色彩有花音苦音之分。音乐的速度、节拍、基调风格等与皮影人物性格气质、表演程式紧密结合。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梆子、碗铃、惊木、鼓、锣等。其表演形式为五位演员操纵影人兼演唱弹奏,俗称五人忙。五位演员各司其职为:说戏、板胡、签手、后槽、坐档。
二、华阴老腔发展简史
华阴老腔发源于华阴市双泉村张氏家族,由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演化而来。北宋时期,老腔与皮影相结合。明清时期,进一步结合外来艺术形式历经声腔演变逐渐形成。华阴老腔皮影戏的形成、发展与完善都是在张氏家族内完成,其目的在于自编自改以求自赏自乐。形成后,延世继承,没有对外传播,也不外出表演。后由于时局变化产生职业戏班,但张家既不带外姓戏徒,也不将唱本外传。据老艺人回忆,较早的张家戏班班主张坤儿自清光绪年代组织班社,先后历经五代九个班社,有一百多年的长远历史。
自清朝中叶起,在陕西乡间,皮影戏经历着一个飞快发展的过程。班社之多,艺人之众,均为前所未有。自张家成立职业班社后,老腔活动范围虽有所扩展,但仍然局限在秦东地区。1910年后,群众中出现了大批老腔戏迷,组织了许多异姓自乐班,但由于没有老腔剧本,始终不能正式演出。1930年前后,张家戏班应邀在本县东部一村唱社戏时,一名外姓戏徒伙同四人,盗走20多部老腔唱本,自此打破了老腔的私有制和世袭制。张家艺人开始收外姓戏徒,异姓戏班也随之陆续出现。1949年前后,华阴老腔传至山西、河南临近各县,北到大荔、朝邑,西到渭南、临潼,南到洛南。
1950年,华阴县人民政府把分散在民间的时腔、老腔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华阴县革新皮影社,使老腔艺术从此走入正轨。招收了一批学员,使老腔等剧种后继有人。同时还创作移植了《李大妈参加选举》《交公粮》等现代戏,使老腔具有新时代气息。1958年,华阴县剧团请张凤军艺人做教练,把老腔传统戏《借赵云》搬上大舞台。这是老腔历史上由专业演职人员对其进行革新创造的重大活动。不仅在发声方法上有所变革,还增加了铜锣等乐器,以合唱形式接唱、拉坡,加强了旋律性,突出了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审美的改变及精神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很多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都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003年,时任华阴文化馆馆长的党安华与老腔艺人排演了《古韵乡趣》,这部作品在老腔演出方式上作出重大突破。去掉了皮影,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直面观众。并增加了手持纺锤的女性角色,展现烟袋敲击木头等关中生活风貌,突出了表演成分。2006年,话剧《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演出震动京城。此后,在电影《白鹿原》中也出现了华阴老腔的表演。华阴老腔艺术从乡村走向荧屏,进入大众视野。2006年6月,华阴老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华阴市成立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下设老腔培训中心和艺术团,培养老腔传承人,并面向国内外观众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2016年,华阴老腔登上央视春晚,老腔艺人在与歌手谭维维合作演唱的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中,展现了华阴老腔艺术与现代摇滚乐的完美融合。此后,华阴老腔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和关注。作为陕西的名片,老腔艺人多次赴国内外各地演出,并出访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受到国外友人的追捧,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等称号。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法国国家电视台等四十多家媒体来到华阴进行报道。在传媒的优势推动下,华阴老腔唱响世界舞台。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华阴老腔艺术的传承发展,地方高校渭南师范依托秦东非遗科普基地,率先开展华阴老腔教学实践。传播非遗艺术,将文化自觉与自信根植于民众心间。截至目前,共培养6批300余名大中小学老腔学员,科普展演三百余场,推广“大中小一体化”传承模式经验。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期华阴老腔艺术在党和国家政策支持下不断创新发展,阔步向前!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