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探索将电影作为文化载体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学习生态。在这种生态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设计跨文化的学习活动,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分享文化体验,增强理解与认同感。这一互动过程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更完善的世界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一、电影作为文化载体的潜力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它通过生动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不仅展示语言的实际运用,而且增强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接受度。这种多模态学习方式有效增强学习动机,促进语言习得。分析电影中的对话、情节和人物,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例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展现了追求梦想的艰辛,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共鸣。此外,电影中的对话和非语言元素,如肢体语言和文化象征,能够引导学生识别语言的多样性,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力。正如Gasker(1973)所强调的,引入多样化文本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性,而电影正是这一文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形式,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生动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情感与价值观。电影中的语言、情节和文化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应用语言的情境。此外,电影中的对话往往带有地域性和文化特征。通过分析这些对话,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运用。例如,某些方言或俚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同时,影片中的非语言元素,如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也为学生理解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电影中的文化象征和隐喻,通常需要深入分析才能被学生理解,这一分析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力。
二、电影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目标。电影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与习俗。原版英文电影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真实的对话,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描绘的友谊和希望的主题,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也让学生思考该影片文化背景下自由与压迫之间的关系,这种深刻的文化反思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提供的。通过分析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学生能够识别出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反思。例如,观看关于美国家庭生活的电影,可以帮助中国学生理解西方家庭文化的多样复杂性,而观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电影,则可以加深外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加自信。
三、构建多元文化的学习生态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多元文化的学习生态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影材料,以确保准确传递文化内容。这些电影不仅要考虑语言难度,还需关注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举例来讲,选取描绘社会问题的电影,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全球化对该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通过剖析电影中的文化要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的异同,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文化信息。此外,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利用在线平台开展观影讨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电影主题,教师还可设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文化交流中提升自我,培养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电影教学的实践与挑战
尽管电影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影分析能力,能够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教师不仅要熟悉电影的内容,还需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此,教师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电影教学能力。其次,选择适合的电影片段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需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化背景,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过于复杂或与学生文化差异较大的电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在选材时需进行充分调研和试播,确保所选电影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最后,如何将电影与课程目标有效结合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增强学生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评估,确保评估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