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影像时代,电影不仅是重要的影像媒介、文化产品,更凭借跨文化传播优势,成为“视觉的世界语”。国家电影局于2021年颁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应该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指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不同阶段的目标,即短期内深度拓展电影国际交流合作,长期确立我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领先优势。“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种中国方案,是国际话语传播的创新模式。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可考量并采取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挖掘中华文化资源、转型升级高等电影教育等措施,激活中国电影传播活力、突出中国电影叙事特色、培养专业电影人才,进而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激活电影传播活力
以“一带一路”为载体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需要政府、企业、院线、影视从业人员等不同主体参与,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打造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在“走出去”方面,国内电影集团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集团、新闻文化部门合作,签署电影合作备忘录、达成合作拍摄电影意向,明确双方拍摄、发行、放映电影等不同环节的工作机制;民营企业应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企业合作,充分发挥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较为灵活的优势,参与电影制片、跨国融资,组建海外电影传播公司、架构海外电影发行渠道。近年来,国家牵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办电影节展,包括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柏林华语电影节等,有效拓宽了我国电影和文化走向海外的渠道。其中,由宁浩监制、温仕培执导的《热带往事》(2021)入围第16届印尼日惹亚洲电影节;邬浪执导的《雪云》(2023)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展。
在“引进来”方面,国家应适当“放权”,给予影院更多的自主权,放宽外资控股影院进入中国内地的限制,激活我国电影市场,使影院兼并重组更加科学,优化电影行业资源配置。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在我国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变化,不断丰富我国乃至世界电影市场的供给,赋予我国电影市场以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我国进口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的情况,为我国电影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
突出电影叙事特色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容始终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核心。电影创作者应注重题材选取的世界共通性与中国个性、画面呈现的世界主流性、内容叙事的世界适应性,强调我国文化主体性,以反映中国现实为题材,宣扬民族与东方审美气质。
将戏曲文化与电影创作相结合,探索民族化叙事范式。中国戏曲文化艺术讲究抒情性与叙事性的高度统一,但往往只能在相对有限的舞台空间中通过程式化表演完成叙事过程,表现出偏重写意的特征;而电影偏重写实,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描摹现实—营造时空—构建场景”的过程。电影创作者应透彻理解中国戏曲文化中的民族特色,汲取戏曲文化中的人文美学、民族精神内核,创设极具中国风的视听场景,进而实现戏曲文化与电影创作的深度融合。2022年上映的《柳浪闻莺》,取材于王旭峰(我国茅盾文学奖得主)创作的文学作品《爱情西湖》,以电影形式展现我国传统越剧发展境遇,通过诗情画意的电影场景、三位主演之间的情感故事,呈现传统越剧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持续创新电影叙事模式的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国际化基本审美原则,通过电影叙事凸显自身文化优势,形成“和而不同”的电影国际化传播局面,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等电影教育转型升级
培养专业电影人才
电影产业本身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多类型、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基础。“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需要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转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予以支撑。
重视汉语对外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应意识到语言国际化对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重要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为国外观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有效渠道;尝试在英语、阿拉伯语、韩语等外语翻译专业基础上增加相应语种的字幕翻译课程,细分专业领域,培养字幕翻译专业人才,确保电影字幕翻译更为精准。同时,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影视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影视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一方面,重点培养影视行业化妆、摄影、照明、剪辑等专业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电影产业中的岗位;另一方面,优化电影专业教学设施,申请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师资培训、学生研学、邀请影人进校开设讲座等,多角度培养管理型、技术型、专业化复合型电影人才。此外,积极与国外机构联合办学,加强外源型模式构建。例如,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尝试在不同电影专业教学中复制温哥华电影学院教学模式,而后结合我国电影发展的客观条件和需求、特技特效人才稀缺等现实情况,着重培养指定方面人才。同时,高校和地方政府应共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留学海外的影视专业人才回国发展,切实壮大影视产业人才队伍,为我国高等电影教育事业发展助力。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表演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