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部讲述国共联合抗战时期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张冲人生事迹的纪录电影正在筹备中。影片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先辈那份跨越党派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忠诚与无畏精神的崇高致敬。影片筹备期间,本报专访了浙江省乐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利群,乐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巨化,以及张冲先生后人及亲属,听他们讲述张冲的事迹以及影片的筹备过程。
李利群(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组织创作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献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影片讲述“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张冲在特殊领域于结成特殊关系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实现了国共联合抗战,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影片聚焦于张冲与周恩来两位杰出人物在促成国共第二次联合抗战中的关键作用,讲述张冲与周恩来如何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局势下,通过智慧与勇气,成功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外侮。
张冲,作为国民党内的开明将领,他深知团结抗日的重要性,曾多次帮助周恩来安全脱险,秘密为推进联合抗战出谋划策,建议周恩来从速与共产国际商量,协力促成蒋经国回国做蒋介石的工作。张冲和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与人格魅力和坚定的民族立场,成为国共合作的桥梁。影片展现他们如何在面对国民党内部的顽固派、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时,依然坚守信念,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它不仅是一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影片,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精神的历史巨片。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影响力。将人物的历史贡献、时代背景等融入故事情节中,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接受历史教育,增强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对于拍摄张冲电影,我认为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在筹备拍摄前,要深入挖掘与张冲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言论、时代背景等,为电影的创作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
2. 精心策划故事情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要精心策划故事情节,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张冲的品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3. 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在拍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如镜头语言、音乐配乐等,营造出符合电影主题和氛围的艺术效果。
4. 加强宣传推广:在电影拍摄完成后,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并观看这部电影,从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总之,拍摄张冲电影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史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精心策划和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郑巨化(中共乐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对于民国时期的张冲,可以从其历史背景、政治贡献以及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张冲生于1904年,逝世于1941年,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早年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追求进步的决心。在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他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等。其次,张冲在政治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他坚决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团结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国共谈判,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贡献了力量。此外,张冲还具有出色的个人品质。他才华出众,熟谙俄语,通晓苏联事务,这使得他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共关系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为人正直,严以律己,生活俭朴,追求真理和进步,注重孝道,这些品质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张冲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在评价他时,需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既要看到他的贡献和成就,也要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限和挑战。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张冲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同时也展现出出色的个人品质和才华。如薪水发下来除寄给母亲和妻子之外剩余的全部捐给国家,他说国家有难我们有责任承担。所以说他的故事应当拍摄成电影。
张俭若(张冲之孙、张炎之子):
我爷爷张冲与周恩来的性格非常相似,两人都善于辞令,富有外交才能,都是既着眼大局又关注细节的谈判高手,用心缜密,善于借助各种合力来促成谈判。人的性格和品行,智慧和魅力,往往会在激烈冲突的时候,最能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让对手一览无余地看透心底。两个人正是在激烈冲撞与交锋中,逐渐估量对手,认识对手,发现在对手的身上,也有着自己所欣赏和认同的品质:为人诚恳谦和,处世认真有信,报国尽忠有恒,谋事才智过人。因此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建立起日渐深厚的友谊。
谈判是妥协的艺术。先辈们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竭智尽力调和谈判的条件:有时还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难处,想办法提出善意的建议,推进问题的解决。1937年3月1日,我爷爷曾向周恩来建议,中共可通过蒋经国的关系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周恩来认为是个好主意,当天就电告中央,建议从速与共产国际商量,后来协力促成蒋经国回国。在谈判取得初步成果后,双方对共同宣言的发表方式又产生分歧。我爷爷提议派遣一个中央视察团,对延安等红军辖区进行调查了解,以此缓解僵局。周恩来赞同,但认为这一个团应改称为考察团,以示平等。经协商认同后,他们精心组织,促成了1937年5月下旬国民党考察团对延安等地的访问。这是国共内战十年后,国民党第一次正式实地考察中共和红军辖区。双方通过增进理解,营造合作氛围,对和谈起了促进作用,留下了国共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1年8月11日,我爷爷不幸在重庆逝世,年仅38岁。周恩来闻讯极为悲痛,他亲致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短短十个字,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饱含深意和深情。周恩来当时还电告中央,建议捐款3万元资助张冲追悼会,以表明中共的态度。毛泽东、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陈绍禹、秦邦宪、邓颖超7人联名的挽联是:“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朱德、彭德怀的挽联是:“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
当年11月9日,我爷爷张冲追悼会在重庆举行。蒋介石表情肃穆,到场祭奠,会场内挂出他亲笔写下的挽联:“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周恩来和董必武、邓颖超等率中共驻重庆办事处人员前往吊唁。周恩来含泪致辞,沉痛哀悼,还在当天《新华日报》头版发表亲自撰写的《悼张淮南先生》作为代论。这篇2200多字的悼文,充分肯定张冲“奔走团结勠力御侮”的历史功绩,称赞他“不愧为国家民族之栋梁”。
我们小时候,父亲经常跟我们说:你爷爷能够得到周恩来这样的高度评价,得到中共领导人的如此厚爱,这在国民党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后辈的我们深受感动和教育,对他们超越党派的友谊,有了深切体会。我们每次诵读周总理致辞,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暖流回肠。“历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周恩来与我爷爷的故事,是诠释这一个诗句最为经典的范本。
1991年,我爷爷的遗骸在重庆找到,迎回家乡,准备实现他归葬故里的遗愿。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92年11月25日发文,同意以乐清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修筑张冲墓,并拨款予以资助。1995年5月,我爷爷终于魂归故里,安葬在故乡琯头村旁的狮子山上。墓地背靠青山,面对瓯江,墓碑上镌刻着周恩来的手迹“张淮南先生”几个大字。
余彦蓁(张冲第三位夫人余文的亲侄女,现旅居香港从事金融工作):
我的姑母余文和张冲姑父是同乡,又是亲戚,都是温州乐清人。1933年春,他俩在南京举办了婚礼,第二年就有了我的表哥张种。在娶我姑妈之前,姑父有过两任妻子,先后都办理了离婚手续。姑父决不纳妾的婚姻观给了我姑妈人格上极大的尊重,深深地打动了情窦初开的姑妈。婚后,姑妈一心一意相夫教子,追随姑父奔波在抗战前线,颠沛流离,虽苦也甜。尤其是姑父病重期间,姑妈日夜守候在姑父床前。那时,三天两头有日本飞机来轰炸重庆。为了躲避轰炸,防空警报一响,必须把姑父转移到防空洞内。常常因日本飞机来得太快,慌乱中医护人员自顾不暇,使得原本瘦弱且患有腰疾的姑妈独自背上姑父,一步步往防空洞里面挪。后来听姑妈讲,那时周恩来经常来探望姑父。遇到日机轰炸,俩人交谈被打断。周公不由分说,抢在前头要背姑父去防空洞,硬是不让姑妈插手。前往防空洞的路上,狼烟四起,弹片横飞,周公迈着坚定的步伐背着姑父,这一幕感人场面,不正是“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的真实写照吗?
我于1985年移居香港,我在1996年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在台湾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姑妈。当她听我说道,暂厝在重庆小龙坎墓地的姑父遗骸,已经移回故乡,重新安葬在故乡琯头村狮子山上,显得异常激动,当即定下遗愿,自己要叶落归根,要与姑父葬在一起,加上我的苦苦哀求,解我父亲对胞姐思念之苦,于是有了解放后姑妈的第一次大陆之行。满头银发的姐姐与自己年迈的弟弟在离别了60年之后,终于在家乡重逢,相拥而泣。这是姑妈见到的第一位亲人。姑妈于1999年第一次回到乐清老家,已是86岁高齡了,我当然要去台湾接她,姑妈带我把收藏在保险箱里的“宝贝”取出來交给我,其中有斯大林送给张冲姑父的金怀表,有张冲家在琯头村土地的地契等,这些是姑父留给姑妈的遗物。姑妈开始放在自己的枕边,睹物思人,成为自己后半生的情感寄托。为了防止遗失,姑妈又将其存放在银行保险箱里,伴随自己从重庆、南京一路带到台湾,人在物在,连接着天上人间……
第二年,姑妈再次回到乐清老家,受到市领导徐令义书记的接见,应邀参加了中秋宴会。2003年春,姑妈在台北安详离世。我赴台湾处理好后事,便将姑妈的骨灰盒迎回家乡。如姑妈所愿,二位相濡以沫的夫妻终于在乐清老家相逢,不再分离。
记得姑父年少时曾写过“四海生灵尚涂炭,澄清天下敢辞劳”的诗句,这一志向贯穿了他的一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他为国共合作御侮、争取苏联军援呕心沥血,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恰逢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我筹资拍摄张冲电影,就是要纪念他的这种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