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职业形象塑造不仅支撑着人物的行动和成长,决定着叙事的走向与深度,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承载着美育功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指出,电影特别擅长于记录和揭示具体的事实,“通过物质现象的各种心理-物理的对应有效地帮助我们去发现这个物质的世界”。好的电影能够通过对职业境遇和职场心理的艺术呈现,帮助观众发现各个职业的专业之美与奉献之美,同时揭示出维系世界运转、推动历史进步的真实力量。
中国电影的职业形象塑造传统
华语电影存在着“立业为先”的传统,即通过职业塑造来确立角色形象,并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往往影片一开场,主角即处于职场工作状态,或是施展出专业技能。电影通过简练精准的职业刻画,表现角色性格,铺陈故事背景,迅速地将观众引入故事的核心。
1905年面世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实为京剧大师谭鑫培进行戏曲表演的影像记录。《马路天使》开场,吹鼓手和卖唱女各自忙着自己的营生,这是影片叙事的起点,也是对角色命运的铺垫。《红高粱》中,“我爷爷”抬轿子的职业,赋予了他与“我奶奶”相遇的契机。《饮食男女》的开场是男主角独自在家做菜,手法和菜品尽显他的大厨身份,由这位厨师做出的色香味俱全的一桌好菜引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故事。我们本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民族,所以我们的电影里满是奔波劳碌的身影,也唯有那些对工作兢兢业业、为事业不懈奋斗的角色,才能真正引起共情,赢得尊敬。
《少林足球》的开幕戏尤为精妙,周星驰在两袋废品上摆出一字马,望着广场大屏幕的球赛说道:“球,不是这么踢的。”只一个镜头,就把主角过去、现在和即将从事的职业都交代了出来。港片有大量成功的职业形象:警察,律师,医生,飞行员,演员,商业大亨,贩夫走卒,以及古惑仔等边缘职业……《阿飞正传》的主角没有工作,生活脱离正轨,但王家卫导演不忘在片尾借刘德华扮演的警察之口嘲讽主角:“不是个个都同你一样,不忧吃不忧用,不用工作。我还要工作的,你知道吗?”此处王家卫是在自嘲和警世,将观众从电影艺术的氛围中拉回到现实。香港爱情故事,也必须经受过“不上班行不行”“不上班你养我吗”这类清醒追问。银幕上这些为“一箪食”劳心劳力的角色,他们的勤勉与斗心,他们的智谋与良善,他们的悲喜与浮沉,为东方之珠的传奇缔造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电影职业形象塑造的美育价值
职业不仅是人物身份的标志,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的开场,父母正在讨论是否要将儿子杰克培养成为唱诗班领唱;紧接着是主角杰克登场,他在酒吧里一展歌喉,技惊四座。前面父母的对话依然是无声配字幕,唯有主角优美动人的歌声是声画同步,似乎有声电影的发明就是为了展示主角的职业天赋和职业风采,为了让爵士乐的银幕表达真正实现声情并茂。
职业形象塑造是电影创作中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影响角色的可信度与可爱指数,还直接关系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对影片主旨的理解。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出,人物塑造应该注意三个关键词,即“职业的”(Professional)、“私人的”(Private)、“个性的”(Personal),而职业塑造又被放在了首要位置来加以强调。主角职业的酌定、塑形和尽早交代之所以如此重要,按小说家斯蒂芬·金的说法就是——人们总是喜欢擅长做某个工作的人物。职业不仅是个人身份的重要表征,更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联结互动的主要方式,职场是最能展现个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操守的场景之一。
职业形象不仅是对角色日常状态的直观描绘,更是对角色内在价值的深入发掘。按照马克思的劳动美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劳动产生美”。银幕上的角色不是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就够了,而是应该在劳动中创造美,将逆己的因素转为顺己的因素,以此确证自身的力量。电影的成功往往源于对职业的忠实描绘,挖掘出了职业背后的社会意义与奉献精神,凸显了劳动的价值与劳动者的尊严。观众领略到角色的劳动之美和创造之美,受到了感染和鼓舞,会更加投入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会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工作,而这些正是电影的美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国产电影的职业塑造
近年来,一批高口碑的国产电影虽然风格各异,但它们的成功却有共通之处:精心刻画角色的职业形象,营造真实的职场空间和氛围,形成影片的说服力、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长津湖》的志愿军战士在前线英勇战斗,《悬崖之上》的共产党特工在复杂局势中与敌人沉着周旋,他们博取胜利的英姿跃然于银幕之上,他们为万世开太平的功绩被铭记于观众心中,影片也成为了新时期的红色经典。《钱学森》将镜头对准爱国科学家,《守岛人》关注默默无闻的海防民兵,《人生大事》聚焦鲜为人知的殡葬师……电影凝缩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付出,展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让观众认识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祖国建设者,也认识到何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
工作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围绕工作所需的本领,所面临的挑战,所牵扯的社会关系,主要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有了,人物鲜活地立起来了,电影也具有了真实的质感。这些遵从现实主义美学的优秀电影,致力于让故事围绕角色的生活线索和生存逻辑展开,让劳动者专业的和敬业的形象活跃于银幕之上,促使观众重新发现丰富多义的生活世界,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反之,有些电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笑料与奇观,或是为了追求“爽片”效应,总是把主角放置在一些远离劳动场景的情境里,甚至一整部电影都没有明晰交代主角的职业。结果,角色成了离奇到离谱的故事线上摇摆不定的傀儡,角色没能立住,故事和角色双双失真。这类电影仅仅追求娱乐性,却遗忘了人的本质是劳动,消解了现实的厚重感,缺少好电影应有的摹写世情、激动人心的伟大力量,也无益于观众的认知进阶和精神成长。
概言之,从社会美育的视域来看,电影是一个理应充分利用的艺术媒介。首先,要选取敏锐反映社会变迁、生动讲述劳动者奋斗历程的影片,让那些真正优秀的影片进入到学生和青年群体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引领他们走向人生价值和德行追求的自我实现。其次,通过探讨电影中积极进取的职业形象,启发学生感知每一个工作特定的责任、艰辛和光荣,反思“躺平”文化的各种弊端,帮助尚未进入职场的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再则,要充分发挥电影的“社会镜子”功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新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结构,进而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提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激励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追求更高的职业操守与卓越的工作成就。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讲师、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