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圆桌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产业研究部副主任汪忆岚主持。圆桌论坛以业内评价及豆瓣评分很高的电影《假如我是这个世上最爱你的人》为切入点。张苗坦言,虽然市场宣发营销问题未能攻克、电影市场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部电影是一次并不后悔的探索。
谈到该项目的出发点,张苗认为,现实主义创作应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坚固地存在着的人群,在这部电影中指的就是残障人士。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文明程度,这部电影希望关注中国8500万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但另一方面,影片在内容创作上希望营造带有温暖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尽量减弱苦难感,克服观众认为残障题材自带的苦难感。
“我们的挑战就在于,残障人士的题材所自带的观众认为的苦难感,并不是目前当下时代环境观众最愿意为之付费观影的动力。原因有很多,我就拿这样的原因来说,在题材选择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挑战,在内容创作当中尽量克服了这个挑战,这个故事是温暖的。”张苗说。
任宁提到,在海外观众的培育方面,要意识到海外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国电影接受度有难度。文化差异是造成难度的主要原因,所以更类型化但情感共通性强的电影,如科幻融合亲情,更易被海内外观众接受。中国电影中融合大好河山、非遗文化等元素,与年轻人表达的情感共鸣,有助于电影走出国门。
任宁说:“我自己的感受是,更类型化一点的电影,它的情感共通性更强一点。比如我们创作一部科幻片,它的底色是亲情,这样的作品海内外会更容易被同一波观众接受;如果是现实题材,中国的大好河山、美景美食、非遗文化、年轻人的表达等等,可以穿越时代,穿越地域,穿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一些新的题材可能缺乏过往的成功案例,与当下市场判断有出入。邵艺辉坦言,自己的两部电影作品在一开始的市场评估中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信心。“我这两部电影,大家现在也会觉得是比较新的东西,之前没有见过。最初做的时候是非常大的风险。”她还提到,在创投之初,“大部分收到的反馈就是和之前评委说的一样比较文艺,而且有点奇怪,不符合剧作,不标准,不商业,也没有很有深刻人文情怀,都是这种负面反馈。”
邵艺辉认为,创作者在面对制片人不认可其作品时,应寻找有眼光且愿意合作的出品方。另外,作品可能面临市场不看好或要求大幅度修改的情况,但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故事内核是成功的关键。有眼光的公司较少,选择愿意合作且尊重创作者的公司至关重要,创作者也需要在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满足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