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有幸经手多部电影,其中不乏现实题材的作品。我认为“感知”是现实题材电影与观众沟通的首要桥梁。直击人心、深刻而有力量的题材,能够让观众感知到真诚与意义。例如我们总提到的《我不是药神》,就因深刻有力而引发广泛共鸣。电影题材要贴近百姓的真实问题、共情百姓的真实感受,切忌言之无物。
类型化叙事与强情节设计,是我坚持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类型化叙事尊重观众的人性与兴趣,巧妙地起承转合、掌握节奏,让观众有兴致跟随故事发展。在此基础上,强情节的设计尤为重要;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囿于“现实”一词的限制,往往容易缺乏娱乐性视效,而强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吸引观众。例如《第二十条》中,赵丽颖的跳楼情节便是强情节的典型体现。
幽默感与温暖感是对话观众的重要方式。面对现实的沉重,观众更希望以轻松的方式接受,因此在电影中融入幽默与温暖是跟观众沟通的有效手段。此外,电影触动人心的另一关键是将社会热点与普遍情感更好地结合。我反对盲目追随热点,而主张捕捉时代的脉搏,将社会情绪与观众最普遍的情感相结合。如《奇迹·笨小孩》中创业与家庭的关系,以及《人生大事》中的生死思考,都是时代脉搏与观众情感的共鸣点。
另一方面,高品质的视听语言是电影的审美良心。每次创作我都强调电影的美学呈现。现实主义并非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大银幕的美学手法,为观众呈现一个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
此外,我总结了在座各位优秀创作者的成功作品,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秘诀:将人物塑造得深入人心。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典型性或非典型性,大多通过人物来展现。近年来那些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往往都将影片的张力放在主角成长历程上。只要人物塑造得足够立体、合理,故事中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难题,便能相对容易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