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创作者的视线。视线和视角不一样,我们常常会说电影的叙事视角或者某个角色的视角。而视线指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和立场。现实主义创作,当我们去呈现一个人物的时候,不可以让自己的评价体系超越这个角色,亦或是低于这个角色,应该与角色持平,不可以把角色当作自己的发声筒。
我一直努力把视线与人物齐平,去看他眼睛里呈现的一切,再沉下心来体验他的内心情感。创作时总有一些非常笨拙但必须要用的办法,我会在每个人物的命运里走很多圈,如果我们站在某个高处或地处,就无法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说不出他的台词,做不出他的动作,不知道他某一个转身所蕴含的意思。
塑造人物,要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寻找普遍性是困难的,电影作品面对的观众,可能已经积累了很多观影体验,并在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受到了情感的补充。因此他们会对现实题材作品的题材、人物有极高的需求。因此,寻找普遍性,必须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尽管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和同频共振,但一定不能拒绝自己打开这个通道,去尝试接触和理解。
从《再见少年》到《我的姐姐》《野孩子》,我也在一直寻找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人物关系。这个特殊性需要创作者打开想象力,并且不断观察。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一日三餐是很平常的事,但和我拥有不同生命经验的人,他们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我经常带着这样的初衷去创作。
创作《野孩子》,让我不断认知、靠近和体会孤儿的生存境遇,通过思考、展现这个群体,虽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应,也不具备任何实质性帮助和救扶的功能,但电影可以传递精神的浪潮,可以让这些失去与社会建立正常连接的人得到帮助。那些在我们看来寻常的生活,可能是他们最为弥足珍贵的。(下转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