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不等同于现实主义,现实题材有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段实现与现实的连接。首先是概念化的现实题材,这类作品主题先行、概念先行、人物设定先行,这是漂浮的现实;第二种是类型化的现实题材,如《抓娃娃》《误杀》《默杀》《消失的她》等,虽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有类型特点的控制、抑制、转折、释放,完成主题表达;还有纪实性的现实题材作品,这类作品不太容易被大众普遍接受,在影院的封闭空间里,开放性叙事对观众的吸引力会有所下降,但却是最接近真实感的作品。
现实主义创作有两个核心议题。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内,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什么叫做“人民立场”。怎么表达社会发生的改变和变化,这是创作立场的问题,或者说是创作态度的问题。
其次是创作手段,这涵盖了典型细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情绪四个问题。典型细节,是观众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这个时代的变化,看到典型的生活细节,我们有会心的微笑,会从中感受到这就是我的生活一部分。典型环境,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环境的趋势,《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人生大事》《热辣滚烫》等作品展现了社会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一些社会现象。典型人物,我们要看到这个人物能不能唤起时代当中的共同情绪,这个情绪能不能带动观众,人物的典型性够不够形成共同关注。典型情绪,也是最近大家总在讲的社会情绪价值。我们看近年来火爆的作品,没有一部是按照以前的流行元素重新塑造的,恰恰都是在中国本土之上,最新捕捉到社会典型情绪的作品。
今天,我们更有理由把“事实如此”的生活和“应当如此”的生活结合起来,要表现“应该如此”。电影创作者要诚恳地架起一座桥梁,而不是贴一个光明的尾巴、人为起一个光明的片名,就以为可以解决所有温暖问题,应当通过诚心实意的创作逻辑,去助力生活变得更美好、未来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