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创作,包括左翼电影运动,也包括当下很多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都充满道德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推崇的是刚健、饱满、充实的艺术形象,并且相信作品的气象来自于人的道德和主体的生命力量。这是左翼电影运动时期提出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的观点。归根结底是符合国情,代表人民利益,也符合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本能追求。它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情感化的表达”。
在中国文化当中,情感、真实、道德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儒家文化里,“情”这个概念便是道德的起点。通常我们说一部电影作品真实,也是在认可它的情愫可以打动人。《出走的决心》让观众看到了日常生活中鲜见的,一位老母亲一生的经历,如果你只看到结尾老母亲出走的选择,可能会觉得突兀。但看完全片之后,在创作者温暖目光的投射下,就完全能理解她的选择,进而能够共情。
创作者应该贴近人民,当年左翼电影提出的方法论在今天依然适用。《十字街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当时的评价有这么一句话,“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除了这部电影思想观念的进步,更在于它没有说教气。在左翼运动时期,很多作品并不限于棚内拍摄,创作者们走上街道、饭馆、理发店等现实生活场景之中,在镜头语言层面与社会深度交切,呈现出底层民众生活的肌理。今天的电影创作者和90年前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创作者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就是关心社会,关心人。不是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而是真正贴近人,投射在人物身上,生活在作品里面,用心灵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