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圆桌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舟主持。截至12月1日,现实电影《好东西》票房已超过3.5亿元,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该片满意度得分高达86.8分,为2024年已调查影片的最高分。片中展示出当下社会女性遇到的现实困境,以及展示出自由飞翔的勇气与能力,赢得了观众的赞许。
张颐武表示,《好东西》讲述了真实的女性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全世界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另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出走的决心》,女主角和家庭决绝,通过“出走”获取一种自由,它给出的解决方案,充满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而《好东西》没有这种“决绝”,主人公虽然有理想,但也要进行直播带货,饱含温润的情感。
正如《好东西》等影片所蕴含的质感,现实题材创作往往从碎片中提炼出本质的真实。吴冠平表示:“电影的形式还是要呈现出黑暗屋子里的视觉奇观,当奇观性减弱,反而注重传递道理的时候,观众为什么还要走进影院看现实题材作品?关于现实题材创作,我们会找一些敏感话题,激发观众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去讨论,去接受。”
刘泰风认为,创作者也是观察者,用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方式去观察社会。“也许你经过一群街边吵架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拍成一部长片电影,这只是灵感的开始。当有了灵感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深入他们碎片般的生活,以及他们争执背后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当我们把所有的碎片整合在一起,就会保持一颗非常冷静的心,以客观的视角看待这些事情。”
谈到面对多元化的娱乐方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如何顺应观众的审美习惯,张颐武直言,短视频、直播让受众零散时间的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可逆”,也带给电影票房不小的“焦虑”。
“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还是观影的主流人群,电影作品要关注如何与这一群体产生感情的契合,且对这种‘关注’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张颐武说,“重工业的超级大片‘可遇不可求’,而以小切口进入,成本可控的,能够匹配中等收入群体情感需求的电影,积累起来也会有很出色的票房表现。”
吴冠平认为,100多年来前辈们创造的电影语言、观影环境、叙事方式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很长时间都不会消退。“未来的电影,特别是现实题材电影,需要让成熟心智人群依然能够获得幻觉享受,这是我们对于电影市场的期待。”
刘泰风表示,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每个节点上,电影创作者都会有一定的焦虑。不论电影将来采取怎样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观众心理活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作品会赢得观众的认可,如果创作者和观众实现强烈共鸣,电影作品反映的是‘我’的问题,那‘我’自然会为你鼓掌,为你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