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中国电影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强有力的指引下,在改革中成长,竞争中壮大。近两年来,涌现出一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优秀现实题材影片,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观众的情感共鸣,敢于触碰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社会现象,以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它们有的像一支笔,真实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画像,塑造新的典型形象,呈现时代发展深刻的内涵;有的像一束光,烛照被忽视的社会角落,对弱势群体给予真切的观照与关怀,勇敢直面问题又不失温暖底色。这些影片在创作态度上踏实诚恳,在质感上接地气、描画人间烟火,在叙事、影像方面又勇于拓新,善于运用电影新技术新手段反映当下中国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
当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这一股热潮,反映着一种新的创作趋势和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立足于社会现实,植根于人民生活,瞩目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兼具了现实的热度、思想的深度和理想的温度。电影创作者将现实主义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艺术形式,不断与变化发展的观众审美期待相结合,既是回归,又是创新,他们的创造是中国电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语境下取得的新成果,在电影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展现出可贵的探索。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些在这一道路上探索实践的电影工作者,以及长期观察思考中国电影的专家学者,“悟言一室之内”,就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现状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及时、有机地联动,相互启迪,相互滋养,形成更强合力,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电影还存在很多不足,也面临一些困难,中国电影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今年中国电影仍处于疫情后艰难爬坡的过程中,“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在这样的时刻,更需要珍视电影创作者在追求与观众同频共振中展现出的新趋势和新亮点,坚守对中国电影的信心,迎难而进。
在这里,我谈几点对中国电影创作尤其是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想法,与各位电影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共勉:
一、从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中学习精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其理论品格、实践要求、创新品质、人民立场和开放精神。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我们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不是沉迷于小情小调的自言自语,也不是泥沙俱下的自然主义,而要沉潜于丰富的生活之源,讲好情感饱满、类型多样的新时代故事,塑造真实生动、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能引发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共振。
故事是伴随人类历史进程的精神食粮,是影响世界的文化力量,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倾尽心血才能掌握的艺术技巧。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同样需要故事,故事蕴含理想情怀、现实底色,也包含文学底蕴、戏剧性和电影化的统一,以及精妙的叙述技巧和独特的风格。电影史上几次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无论是中国的左翼电影,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那些电影作者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今天,现实题材电影尤其需要面向人民和生活,提炼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故事、动人故事,运用好电影特有的艺术技巧,为故事注入美好的价值观,塑造中国人民的心灵,熔铸中华民族的灵魂。
二、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打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诗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现实题材创作虽立足当下,着眼现在,但文明与社会的发展是赓续不断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艺术家弥足珍贵的是一双洞悉本质的慧眼,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要想更准确地把握当下,则需要运用系统性的历史性视角才能真正把握当下现实的本质,并将自己的创作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建立有机的联系。
电影创作者要多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认识传统文化精髓,从中获取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学底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斯文定有攸归”,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们就是“斯文”的化身,是当代的弘文者、传道者,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不仅是责任,更是创作者人格的陶冶、艺术修养的淬炼。要增强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情感和体悟,增强置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历史进程的在场感,以文质兼美的艺术创造留下伟大时代的“风俗史”和“心灵史”。
三、从进步文化基因中传承力量,发掘电影创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积极联系
在上世纪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以现实主义为主要方法的中国左翼电影,“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夏衍等具有丰富文学、戏剧经验的左翼作家从观片、跟片场、学剪辑开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迅速完成从文学到电影的身份转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电影强调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社会路线,既有启蒙、又有批判,反映了现代中国民族电影的先进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先进的文化永远指向、引领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一部优秀的电影能给予观影者的影响远比它的放映时长深远,反映社会现象、激发大众共鸣的优秀现实题材电影尤其如此,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但电影的教化作用不是依靠口号而是诉诸情感的,不是概念化而是形象化的,不是道德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只有尊重艺术规律、重视艺术表达,才能通过观众的情感世界抵达理想的彼岸。
四、从当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寻找灵感,开拓沟通人心、温暖人心的新境界
无数的个人、家庭、行业、城市、乡村,构成了无比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生活、激励人心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只有俯身走进人民中间、走向生活深处,积累真实的人生经验和体验,获取创作的灵感激情,作品才能更贴近人民的情感世界,才会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现实题材创作在宏大叙事之余,要尝试开掘个体生活和微观视角,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提炼真正有共鸣、有时代内涵的内容,在对普通人物、日常生活的深刻表现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国同构、民族认同等宏大命题细化为每个个体的生活日常和命运感悟,赋予宏大时代主题细腻、深刻的激情,体现文艺作品应有的精神力量,所蕴含的人心、人性、人情也更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是多层次、多面向、丰富变化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呈现一些问题,身处于高速运转的世界中的人们也压力倍增。我们的电影创作应该有直面真实生活的勇气,在写生活主流的同时,也积极地面对问题,不回避矛盾。但要有光明、温暖的色调,予人光明与力量,充分发挥补益世道、安慰人心的作用。
五、从文化共通与共同价值中寻求突破点,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文明的差异性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虽然在现实中相互激荡,但文明交流互鉴已是大势所趋。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要着力加强电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从而真正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相较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更加任重道远,而立足当下关注当下的现实题材电影是完成这一文化使命的天然载体。我们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者应以电影为媒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充分展现今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讲好中国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市场实现有效传播,不仅要关注“我们想表达的”,还要考虑“国际观众想看的”,挖掘文化共通之处,探寻人类共同价值,探索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更深层次转型与突破。
中国电影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已经结出累累硕果,但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期待我们电影创作者们真实、真诚地抒写表达,拿出自己满意、时代需要、人民好评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