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北京电影家协会组织召开了“跨界传播——电影与姊妹艺术的双向汲取”研讨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中影股份制片公司副经理章慧霞,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舞蹈影像《镇水神兽》总导演田露,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昆曲电影《红楼梦》导演龚应恬,北京缘起英雄纪录电影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舞蹈影像《我们在跳舞》导演甘露,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经理杨爽受邀参与研讨交流。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在会上致辞。北京电影家协会二级调研员王虓主持研讨会。
陈刚认为,在当下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电影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跨学科互动不仅能够激发艺术创作灵感,而且还会探索出更多的艺术交叉融合创新模式。纵观中外电影史,电影与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等都碰撞出了闪耀的火花,也影响着彼此的艺术创作观念。随着读图读视频时代的到来,影像和视听媒介成为了其它艺术形式的传播载体,舞蹈影像、装置影像、戏剧影像等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作为舞蹈影像《镇水神兽》总导演,田露表示,舞蹈艺术在舞台与现场的表演是不可替代的,但电影镜头从技术层面记录下舞蹈中瞬间的动感与一刻的生命状态,捕捉舞台上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能够提升舞台动作的空间感与结构性,带给观众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章慧霞作为电影《只此青绿》的出品方代表分享了三点创作经验。首先在内容层面,电影将舞剧中情感浓度高、故事张力强,且有视觉与情绪带入感的细节,提炼出来单独成章,既丰富了原舞剧的脉络,也更符合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其次在服化道方面,舞台更注重写意,有许多意象化的处理,而电影要再创作舞台上不存在的实景,同时要运用视效技术来还原舞剧中意向化的表达,做到虚实结合,写实和写意交相呼应;第三是镜头调度,要通过丰富的电影镜头语言,将舞蹈中肢体动作的美、大舞段的视听大场面、舞蹈演员表情的细腻、以及要传递的情绪更好地传达出来。
甘露从纪录片和电影的角度分享了用镜头记录和表现舞者及舞蹈艺术的创作体会。她认为,舞蹈影像不能仅仅展现此类艺术,还要善用电影语言来讲述艺术背后人的故事,人的情感以及人和舞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影特殊的视听语言更好地表现人物情绪和状态,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并且通过舞蹈和故事的设计、两者有机的融合,让舞蹈艺术能够被更广泛的观众所感知和欣赏。
陈旭光认为,在全球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数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制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口碑与市场表现却十分亮眼,既助力中国很多地方的文旅业,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借助于《黑神话:悟空》火热的势头,我们也许可以更加关注“影游融合”类电影。同时更大胆的突破,拥抱与兼容游戏、VR、AR等人工智能新媒介,以宽广的胸怀与脚踏实地的实践,助力电影走出困境。
龚应恬以戏曲导演的身份表示,事物的进化本身就是一种吸收,“融合”是时代的需要,是必然的走向,但每门艺术都有它的特性,都有需要保留的本体与本真。戏曲片的核心是用电影手法更大程度地抬升戏曲表演和戏曲本身这门艺术,这才是好的戏曲片。
杨爽介绍了高清影像与传统电影的区别,她指出,高清影像借用电影的镜头艺术,将舞台艺术真实完整地纪录下来,以观众席中最佳观演视角,将最优质的舞台内容呈现在屏幕上,打破舞台艺术的时空限制,延伸舞台艺术的生命。
董昕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其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将引领文化领域驶入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各个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更要紧抓科技前沿带来的机遇,发现和培养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文艺人才,引导和支持各类艺术人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实现文艺作品的精准推送和高效传播,让更多优质文艺作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快速度、更广范围的传播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用多元丰富的艺术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李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