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以真实记录和描述为主要手段,经过一定艺术加工,以电视、网络等为传播媒介,旨在向人们普及知识性内容或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纪录片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拓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范围,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译介、传播媒介方面,探究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确有必要性。
符合国家战略布局
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纪录片作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纪录片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新时代中国变革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中华优秀文化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讲述中国从春秋到盛唐的历史;第二季讲述唐代到辛亥革命间的中国历史;第三季则从盘古开天辟地讲到西周礼乐制结束,以中式美学向世界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聚焦重要的人生阶段,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等。从每位平凡人的高光时刻切入,展示困顿中的积极、压力下的奋进,诠释出表现在中国人身上的那种坚韧和美好的品格。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以辩证统一的中国哲学观阐释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之间的对立统一。
促进中西友好交流
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手段之一,有助于促进中西友好交流。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倡导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扮演着中西交流使者的角色。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从西方人视角介绍中国春节文化传统,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一方面,向西方各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有助于国人了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基于以我观他、以他观我的双向视角,为中西双方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态势持续向好,但是仍有可以继续改进的空间。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译介、传播媒介方面,探究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大有可为。
丰富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对外传播的引发者,在传播过程中承担信息选择、加工改造、传递任务的功能。丰富传播主体,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服务于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政府作为主导性力量,应确立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标准和要求,真正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同时,积极吸引三多堂、大陆桥、缤纷自然等企业加入,使企业凭借自身经济与科技创新优势,精准对接市场,以敏锐的眼光和战略定位迅速调整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方向,为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打开更宽阔的市场。企业具有经济和科技创新优势,能够为中国纪录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加强与国外之间的合作,丰富传播主体构成。中外合作可以互学互鉴,借鉴外国先进的创作方,熟悉外国市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灵活有效地触达国际观众。纪录片《中国艺术》《故宫》《智慧中国》等都是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完成。与此同时,这些中外合作的纪录片更具国际视野,获得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在此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可以沿着中外合作模式继续深化。
创新传播内容
创新传播内容需要考虑国外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尽量挑选全球性的题材,引发观众产生共鸣。受众在接受文化传播内容之前,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经验、审美习惯等形成预设的“期待视野”。中国纪录片在进行内容创新时可以聚焦于受众的期待视野,并于其中传播中国文化。《一路前行》聚焦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话题,其中有记录讨论野生动物濒危灭绝、垃圾与噪声对海洋的污染和对海洋生物的损害等等,这些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可有效打开国外市场。同时纪录片《一路前行》中还展示了中国应对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的努力,以及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现了中国的现状,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除此之外,纪录片《一路前行》中还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朴实的农民、务实的研究员等中国群像,展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精神。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题材,让世界通过中国美食了解中国,然后延伸到中国的文化与传统、伦理与自然。纪录片《看不见的顶峰》讲述中国盲人登山家张洪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以登山运动和极限运动为题材,从盲人视角切入讲述一个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故事。纪录片既以海内外所喜欢的运动方式为题,又选择以挑战和超越为内在精神的具有普遍感染力的故事。
完善传播译介
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绕不开译介这一核心环节。合适的译介能够最大程度地贴合纪录片本体内容,符合国外受众接受习惯,帮助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收中国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因语言文字系统的不同,中文和英语理解起来具有一定困难性,在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中要做好翻译这一工作。对于国外受众不熟悉和不了解、差异化显著、容易引起误会的内容,寻求合理的翻译策略,实现中西翻译之间的良好转换。采用增译、删减、改写、阐释等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突破国外受众对中国纪录片的观看障碍。例如,纪录片中对七夕节可以翻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月下老人可以翻译为“Chinese Cupid”。另外,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需要丰富语种。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纪录片翻译为相适应的语种,以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记录片的接受度,将中国纪录片传播至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
拓展传播媒介
现阶段,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主要依靠国外的互联网平台,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传播媒介单一,且国外媒体掌握着这些平台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对此,需要扩展传播媒介,在海外构建中国的媒介主体和平台,造船出海,真正将中国记录片中的中国故事有力地传播出去。例如,中国字节跳动开发的海外版抖音短视频平台——Tik Tok,是摆脱海外平台对中国限制的有效应对措施。但是Tik Tok在国外也遭遇到一定的困境,为此中国还需要大力丰富发展路径,发展其他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中国要搭建完整多元的新媒体矩阵,满足国外受众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期待,赢得海外巨大的流量空间。专业频道、社交平台、视频网站、搜索引擎、社区论坛、即时通讯都是可以拓展的媒介,在各类网络媒介上进行系统性传播,拓展传播面。如此才能扩大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阵地,助推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
(作者系榆林学院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