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品要打造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生态,推出多元化的产品,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要,我们产品的多样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中国特色?”
在电影产品多样化方面,创新是新时代的关键词。基于当前的四大变化,电影产品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大特征与四大结合趋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环境日新月异、日趋复杂,主要呈现以下四种变化:
一是媒介融合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放映已经从大银幕扩展至中小屏幕,这导致电影窗口期不断缩短,并重塑了观众的观影习惯。电影传播渠道也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自媒体和社媒用户,促进不同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交流、交融、交锋。这种融合深刻地重塑了电影舆论生态,深化了网络舆论对电影的影响,使得电影评论趋向于标题化和标签化。同时,媒介的融合、一体化和整合化为电影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分发带来挑战。然而,这也为优化电影产品供给、媒介渠道整合和商业模式布局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是消费复合化。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是大众文化和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消费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当下,电影IP授权已经覆盖食品饮料、连锁餐饮、美妆日化、文创周边等多个领域,贯穿消费者“吃喝玩乐穿用行买游”各个生活场景。我国电影产业正加速构建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升级文娱消费体验。通过优质电影IP的品牌效应,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利用爆款商品反哺电影热度,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三是人群分众化。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者包括网生代、Z世代和女性观众。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将电影消费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这种趋势使得那些具有讨论价值和社会高关注度的影片,不仅成为社交话题,更被视为"社交货币"。观众的观影选择以内容为导向,注重故事情节,寻求在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鸣的笑点、泪点、话题点。
四是产品差异化。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群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分层、分众、分圈化趋势,促使电影产品朝着差异化、类型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现已形成由国产电影主导的生动格局,其中头部作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腰部作品夯实地基。同时,多国别进口片以其多样化的题材和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为观众提供了解世界各国人文风情的窗口,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基于这四大变化,我们看到当前中国电影产品呈现四大特征:
抓好主流,抓住情绪。观众的观影选择深受情绪偏好的影响,这在电影市场上表现为观众偏好、影片评价和需求满足度。一方面,我们应关注具有人民性和时代性的主流影片,它们始终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如《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这样的科幻奇幻大片,它们不仅展现了东方美学,还提升了电影工业的水平。这些影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听盛宴,更是国家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关注观众的情绪价值需求,如《走走停停》《人生大事》和《年会不能停!》等影片,它们通过将个体故事嵌入宏大叙事中,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从而增强了观众的消费意愿。
重视细分,重视精准。为进一步扩大电影市场,挖掘细分影片受众,并精准打造电影类型,分众、分层、分类的精细化运作已成为趋势。当前,我国电影产品既有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结构打造的优质细分作品,如面向少儿群体的动画片《熊出没》系列电影,关注青少年成长题材的《少年的你》《涉过愤怒的海》等,聚焦银发群体的《我爱你!》《妈妈!》,精准定位女性群体的《爱情神话》《消失的她》《我经过风暴》,其中女性观众占比高达75%以上。也有一批精准定位的类型片,如体育题材《夺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等,以及强社会议题类型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学爸》等。现在的电影产品不仅要在市场细分和精准定位上下功夫,还要通过分层、分类和分众的发行策略,让观众能够接触到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电影作品。
紧跟时代,传承文化。用电影镜头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图景,记录和讴歌新时代,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趋势。电影工作者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致力于创作出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的作品,如现实题材的《奇迹·笨小孩》、外交题材的《万里归途》和涉案题材的《坚如磐石》。同时,他们积极推动“三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长安三万里》,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及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第二十条》,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人民生活、彰显了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守正创新和文化自信。
善于融合,敢于创新。熔铸古今,中西贯通,需电影人大胆探索并拓展电影类型的边界。以今年百花奖所在地——美食之都成都为例,那里涌现的创新融合菜为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电影如《满江红》和《飞驰人生》便是电影类型融合创新的杰出代表。积极鼓励新人在电影创作中奋力开拓,从街头文化、二次元文化、国潮文化等潮流文化中汲取灵感,为电影行业带来新的风格和活力。例如,近期上映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生动的表现力,不仅吸引了一批忠实影迷,也成功培养了艺术电影的新观众群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未来的电影发展生态,应遵循四大趋势,具体表现为四个结合:
内循环产品与内外双循环产品结合。为进一步扩大电影市场,要以内循环为基石,同时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循环,实现相互促进。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统计,2023年审查通过的合拍影片共37部,主要集中于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合拍的电影。尽管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目前相对有限,但其潜力不容小觑。用好“合拍片”这一合作模式,利用百花奖等电影节展,打通海内外市场、资本、人才合作交流的堵点,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发挥好“中国主控,国际资源”,以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中国主创为内核,打造与世界更加“合拍”的中国电影,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坚力量和新生力量结合。打造高质量的电影生态,关键在于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今年的百花奖上,成熟电影人作为行业中坚,继续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大放异彩。同时,新生代创作者如董润年、孔大山、于适等,也凭借其作品获得了提名和表彰。艺术探索上,中坚力量与新生力量的结合实现了"以老带新"的传承。新生代创作者不仅继承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注入了诙谐、青春、丰富多元的新风格,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奋斗不息,生活不止”的积极态度。为了支持和培育新生力量,我们应在起步阶段避免单一的“唯票房论”评价标准,更应看重他们为市场做出的新尝试和新贡献。例如,《宇宙探索编辑部》和《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等新生代的中小体量电影,已初步展现出市场号召力,为新生代导演提供了积极的市场信号。
传统赛道和创新赛道的结合。促进电影产品的存量与增量齐头并进,传统赛道和创新赛道不断结合。在传统领域,新主流大片持续巩固其市场地位,通过创新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扩大了影片的受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市场上的主流喜剧片也在积极寻求创新,通过与其他类型的融合,创作出了《人生路不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末路狂花钱》等富含本土韵味、风格独特的泛喜剧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上的多样化尝试,不仅拓宽了电影类型的界限,还成功地将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网生代"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相融合,有效提升了电影的整体质量和市场供给。
做产品与做产业结合。我们需要有产品思维,更要有产业思维。来到成都,这座新晋的、多部百花奖提名的影片的拍摄地,展示了“电影+”和“跟着电影去旅游”魅力,这些产品与产业的融合,不仅深挖了影片的衍生价值,还提升了影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展了电影的外部性价值。如永流传的经典电影《神秘的大佛》《红衣少女》等,至今仍焕发活力,这表明电影产品具有无限可能的潜力,大电影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爆款”更需要“经典”。
好电影的界定是多元的。产业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的评价体系,应“不唯票房,不限于明星,不唯投资体量”论英雄,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和谐多元的电影生态体系,促进中国电影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