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
再比如为了更够展现故事中丰富立体的内容,会通过不同感官体验切换的设计带来展览节奏变化,从而调动观众观展趣味。在“西游”篇章中,当持续不断通过文字图片和解说介绍,让观众了解到影片创作中大量信息的时候,也是观众对知识内容的接受已经进入到疲惫的时刻,需要通过观展体验惯性的改变来打开观众更多感官触角。在整个展厅的最内侧,我们布设了一块色彩最明艳的区域(见图二)。红色的丝线和色块搭建的半封闭空间中,人形同比例大小的唐僧图像手持法杖,面对蜘蛛女七情迷网也淡然自若。这个造型并不复杂,居于参观路线的必经之地。期望通过极简约的虚实变化对影片中受到争议的情欲表达予以展现,而这一点也是影片经过近百年历程,电影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例证——如何评价一部电影,当下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更为丰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这一部分无论是色彩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知识性内容展现的疏密度,对参观者来说,都是一次观展节奏的切换,是打破惯性后的新颖感受。观众从动观步入静观,既满足了对空间体验更丰富和多元的需求,也为不断上扬的故事发展增加了空间叙事元素。从开展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里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也成为很多观众驻足及拍照的区域。
另一方面,结构划分虽然能够为故事的讲述来带便利,但在空间表达之中,观者有着自己灵活的动线安排,左顾右盼之中,难免会带来碎片感,为了能够表达出百年历史连贯未断的壮阔,在展厅中间,我们用将近一半的副线展位,在约8米多长度的展墙上展出了一张如壁画一样的《盘丝洞》年表,曲折勾勒出影片的命运轨迹。长卷带来的恢宏感是整个展览内容的概括、气质的升华,也期待着可以为观众带来视觉的审美体验。
其三,这是一份电影文化传承的自豪感。一个展览,作为策展者,首要解决的是展什么,展品、知识都在此项诞生的;其次要考虑怎么展,空间、结构、风格等是它的各项度。但除此之外,如果说还希望有更多一层的追求,应该是注重其神韵。艺术策展人海蔚蓝曾在她的专著《策展哲学》中写到策展三得:“得其形”者,必精选展品,恰当展陈;“得其骨”者,必构思谨言,叙述丰厚;“得其神”者,必融形于骨,言及追求。电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从诞生之初就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早期电影人也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一方面也积极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现给世界。《盘丝洞》在国内宣传上映的同时,同步进行的海外推广和放映使中国电影、中国传统的《西游记》故事随之流布世界。回归后的《盘丝洞》,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喜爱,除了其艺术价值之外,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交流传播价值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策划《盘丝洞:西游与东归》的展览时,几乎是立刻就确认了展览以一部影片的百年命运作为内容,也对它的展品、空间表现风格有了清晰的构想和规划,但除此之外,我们更希望观众在观展的时刻,在走出展厅之后,内心会油然而生一份自豪感。这份自豪感既来自于这部经典电影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来自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在文化交流传承中所建立的文化自信,以及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到人类的担当——不因种族区别,承担文化同守共护的使命。
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国家级的电影档案机构,保存大量影像及电影文图档案,它们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资源活起来,成为今天人们的文化记忆,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是电影资料馆一直以来的使命和担当。多年来,资料馆通过不同形式的电影档案编研和利用开发,通过专业的策划,让沉睡中的对当下具有文化记忆价值和意义的影片重新走到观众面前,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加贴近时代的要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也因此,选择并全方位展现和重新解读、创新开发《盘丝洞》,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中国电影的持久魅力、绵长的文化影响力,乃为此展最深层的追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充满信心地期待着、也努力着,让更多的《盘丝洞》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与今天的观众相遇。
(作者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多媒体部主任、电影史学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