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搭嫂》研讨会专家合影
8月13日,高甲戏电影《阿搭嫂》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电影界、戏曲界专家对影片的艺术表达、文化价值、地方特色呈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电影雅俗共赏,既生动体现高甲戏的魅力,又发挥了电影的语言优势,讲述具有现实意义的平民故事。
“阿搭嫂”是闽南地区对古道热肠、好打不平的妇女的称呼。高甲戏电影《阿搭嫂》讲述民国初年一位热心肠的妇女,在遭遇系列误会后仍保留泼辣纯真的本性,坚持帮助别人。
该片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厦门文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厦门市海峡同根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厦门市海峡同根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
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肯定《阿搭嫂》不仅是对福建高甲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演绎,也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的一次探索与尝试。中国戏剧家协会遴选该作品进行数字电影拍摄,既希望电影能为高甲戏这一地方戏曲文化传播推广开拓新路径,也希望它所讲述的平民故事,所传递的人性、人情之美为更多人所感染。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张思涛认为,弘扬阿搭嫂精神在当下有现实意义,“阿搭嫂”身上承载的热心、大大咧咧精神是今天需要呼吁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认为,《阿搭嫂》走出了戏曲电影接着往前走的重要一步,首次在戏剧电影中用电影化的表达方式对人物内心的矛盾进行外在呈现。
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主办,南方新闻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像传播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主持研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电影出品方代表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杉杉,影片编剧曾学文、导演程箓、主演吴晶晶、作曲朱伟捷参加研讨。
◎ 专家谈《阿搭嫂》
“阿搭嫂精神属于全社会”
王春梅(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阿搭嫂》讲述平民故事,草根故事,凸显温暖人性、人情,拥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阿搭嫂虽然是闽南的,但阿搭嫂精神却属于全社会的。
“生动呈现出中国戏曲电影中的戏和表演艺术家的美”
宋智勤(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影片将电影手段、戏曲方法结合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造力融合起来,表演灵活诙谐,章法有度,同时在视觉上具有高度的风格化、样式化、喜剧化,与高甲戏丑角的表演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弘扬阿搭精神非常有现实意义”
张思涛(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
电影中,阿搭嫂这种管闲事精神是很可贵的,是现在社会所缺乏的,是我们社会应该提倡的。
“她的以己度人让我特别感动”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阿搭嫂实际上是一个伦理中心主义的人物,她是劝人向善,她的伦理思想、伦理意识是这个电影最核心的。她的“以己度人”不是用道理讲,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和行动告诉一个人应该怎么做,这是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情。
“以丑为美,出奇制胜”
江平(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
以前演青衣的吴晶晶扮丑、演丑、变丑,在银幕上以丑的形式出现,以美的内在展现,最终塑造了一个让我们非常能接受的真善美的形象,以丑为美,出奇制胜,这是全片的亮点。
“银幕放大高甲戏原有的喜剧化表演”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阿搭嫂》还原了高甲戏整体性、普遍性、喜剧性,略带夸张的演出。电影风格是一贯到底的,而且是夸张的、喜剧性的表演。
“将传统戏剧韵味和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结合在一起”
皇甫宜川(《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在准确呈现高甲戏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景别、节奏的变化,完成观众跟演员之间的共情。演员吴晶晶对阿搭嫂的表演把握准确,把丑角的诙谐滑稽,以及人物内心情感都呈现得特别好。
“旧中见新,新中见魂”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
《阿搭嫂》融入了一些社会转型期的现象和看法,明确提出引火烧身、自动作为的精神,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是这部电影的魂。
“用越通俗的语言讲越大的道理”
王一岩(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片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一级导演)
《阿搭嫂》大量运用了民间俚语,用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话在电影里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把越大的道理,用越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细节设计让人物一下子立住了”
于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电影里阿搭嫂是光脚穿的鞋,而不是穿了袜子再穿,这个细节让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
“在不失戏曲程式美的同时,用电影手段表现戏曲的程式美”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影片中出现两到三次闪回,还有一次采用较现代的手法,完全脱离背景,回到一个黑白的舞台场景里进行表现。用这种电影化的手段进行戏曲化程式的展现,是很成功的。
“既能演青衣又能演丑角的演员很难得”
张弛(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晶晶从青衣演到丑角,跨度和难度都非常大。演员让这个戏变得格外好看。
“既有戏曲的间离性,又有电影本身沉浸写实的空间营造”
黄迎(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戏曲影视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
单镜头当中各种视觉元素的平衡做得很好。导演紧紧把握住了演员的表演,把影像、人物刻画作为视觉中心。
“通过电影的形式让高甲戏的魅力得到更广的传播”
田园(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
改编自同名高甲戏的电影《阿搭嫂》,凝聚着创排18年来的成熟经验和舞台表演精华,拥有扎实的剧作基础,并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表演细节和影视化表达上都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有很高的人民性”
刘京萌(中国电影家协会活动管理处副处长)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内容上也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达到了现在艺术要服务于人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