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3日,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举办“电影与文学论坛:文学的启发”。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杨晓阳在论坛上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电影导演曹保平、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冀、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石一枫、作家陈楸帆、编剧袁媛、作家颜歌、编剧游晓颖、作家张怡微、编剧康春雷、中国影协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秘书长向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杨蕊等文学界、电影界代表参加了论坛。
邓光辉在致辞中表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文学是电影的基因库。电影和文学同样描摹着现实人生,以不同的语汇,积累伟大的情感、深沉的情怀、多彩的情愫。而语汇本身,也相互塑造,重构人类语言的栖息之地。在中国叙事的创作发展历程中,电影与文学始终相携前行。作家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电影文本创作中,为当下中国电影注入了一股重要的文化源泉。他说:“高质量的创作是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们汇聚了当前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一批作家、电影艺术家在此,相互交流启发,以期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观照人民生活的电影精品力作,共同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晓东表示,回顾中国电影发展史,文学与电影双向奔赴的例子屡见不鲜,文学让电影获得深刻内涵和创作基础,同时电影又提升了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中国作协积极拓宽文学与电影的传播格局,探索更多方式和途径。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在此深入探讨如何改变电影的现状和趋势,为文学与电影共赢共生凝聚智慧和力量。
杨晓阳表示,对电影和文学关系的深入探讨本身,就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成都市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电影重镇之一,一直致力于涵养培育文学和艺术持续繁荣发展的环境。电影和文学的融合发展成为内在的需求,两者相互赋能、相互启发、相互成就,彼此交融共生,必将照见更好的自己,引发更大的创造。
论坛围绕电影与文学创作的不同角度精心组织了三场圆桌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以“现实的重构:文学与电影的观念突破”为议题,麦家、徐则臣、曹保平、石一枫围绕文学与电影创作关于现实题材的问题展开对话,嘉宾们结合各自代表性的作品,从创作中对现实的界定、现实与传奇的辩证关系、电影创作中现实与真实的关系、城市的空间特征与现实题材、创作者视角下电影与文学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卓有见地的对话。最后,嘉宾们建设性地讨论了以现实为基础的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未来的创作可能。
第二场圆桌对话以“世情的镜像:从家庭到市井的东方叙事”为议题。鲁敏、张冀、颜歌、游晓颖围绕东方文化语境的叙事特点展开对话。每位嘉宾以自己创作中对家庭、市井人情的观察为依据,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观点交流,特别是在创作者的创作与表达取舍等观点上进行了多维度的相互交流,形成了极富启发性的观点场域。嘉宾们又针对如何以最具当下观察的意识去突破旧有的叙事范式、建立新的更富生命力的创作思维进行了深入对话。
第三场圆桌对话以“故事的突围:碎片化叙事与现代性表达”为议题。张怡微、袁媛、陈楸帆、康春雷就当下“碎片化阅读”“短视频审美”等趋势进行了讨论,面对读者与观众的审美旨趣甚至阅读观看行为都发生剧烈变化的现实,嘉宾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角度和态度,有对未来的前瞻,也有对新的创作可能的期待。交流的尾声,嘉宾们结合现状和趋势,肯定了完整的故事对当下观众的必要意义,并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文学与电影对大众具有不可取代的力量源泉的作用。
此次文学论坛以提升当下电影的创作质量为主旨。通过厘清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联结,探讨文学和电影的共通之处,以文学界和电影界创作者的对话为手段,探索更为多样的电影表达可能,借助文学的翅膀,为电影的未来找到新的视野,提升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再反哺文学创作,以期共同打造新时代的中国经典故事。(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