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报》:您执导的纪录片《采棉时节》入围2023年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单元。当时拍摄的初衷是什么?当时是否有考虑创作电影版?
刘帼轶:创作电影版一直是我们的追求与目标。我之前没有到过新疆,也不了解棉花,我很想去看看当地的人到底是怎么种植和采摘棉花的?他们真实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经过前期的调研我们选择了新疆的阿瓦提县,因为这里既有需要手采的长绒棉,也有可以机器采收的陆地棉。最开始我们的计划是只做一集电视纪录片,记录当地棉农是怎样收棉花的。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更吸引我、打动我的是我的拍摄对象他们的家庭生活肌理和情感,我突然有一个很强烈的表达愿望,希望可以做一部纪录电影,把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这两家人的生活和情感,以纯观察式纪录片的方式呈现给大家看。
《中国电影报》:因为语言不通,在拍摄前期和拍摄过程中,您如何与主人公进行沟通?
刘帼轶:我们最开始尝试设置一位现场翻译,但拍摄两天后发现效果不理想。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要拍摄棉农的日常生活,不能用我们的意愿去拍摄,以获取想要得到的素材,而是要真实、客观去记录。我个人比较擅长沟通,这两家人在镜头前也很快就放开了。
我非常感谢这两家人,因为在农忙的时候,他们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处理,有非常多的活儿要干,他们非常耐心地接纳了我们的拍摄。
我们在拍摄结束的时候,和艾尔肯还有被拍摄的村民们一起吃饭,我感谢大家对我们拍摄的帮助和支持,艾尔肯说:“没有什么帮助,反正每天我们干什么,你们跟着拍什么。”虽然我知道艾尔肯的话里有礼貌和客气,但是我心里还是感到很欣慰,这正是我追求的一种真实呈现。
《中国电影报》:影片在剪辑上很有特色,两家人的故事、命运交织在一起。在这方面您做了怎样的考量?
刘帼轶:现实生活中,他们两家人本身不认识,也不住在一个村子里,因此我们没有刻意营造一种交集,也不能故意去制造戏剧冲突。
但是这两条线索中,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对子女的情感,对棉花的执着,再如大家都在劳动,也都通过付出有所收获。这些共通点,是我们可以连接起来的。
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观影效果而失去真实。没有了真实二字,整部作品就塌了。
《中国电影报》:这部电影的创新和亮点是什么?
刘帼轶:从我自己的角度讲,我希望这部电影是一部真实、自然的作品,实现更符合我自身心理、生理节奏的拍摄与表达。我们平时了解新疆,很多时候看到的是美景、美食。希望通过《地上的云朵》,我们能够看到新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是我最想带给观众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