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创造性提出的新概念,结合了中国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高素质劳动者用智能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兴劳动对象所呈现出的当代先进生产形态。创新引领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表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业态;生产力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作为生产主体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体现,通过创新和质优的修饰,将会产生更先进的变革;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指向,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好品质,达到质变飞跃。新质生产力的这些内涵与特征与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联结,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电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触手可及”的驱动力量之一。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特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引,与电影产业的结合产生无限可能。我国的电影产业还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比如电影产业内部生态问题和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问题。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在于,创新引领颠覆电影产业格局,生产力优化革新电影生产动能,生态系统完善重塑影视行业生态,由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技术、生产与产业结构的变革,给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契机。
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数智创新格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写入其中,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要应用于各行各业,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更具时代特征。在数智化创新的赋能作用下,影视生产的外延和边界将得到拓展。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制片主体之间的联系薄弱,尤其在一些技术资源的互通上还未实现真正的开放与协同共创。从“人工智能+电影”到“人工智能+N”,无论是微观主体还是宏观产业层面,产学研的作用都应得到真正发挥。
首先,“人工智能+电影”革新电影生产模式,探索全新电影产业链模式。AI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交互成本,突破传统线性模式,为影视作品的价值共创、内容渠道分发、消费方式的升级提供了动态的调整与适应机制。不断迭代的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各个环节赋能影片的制作,也可以利用算法和数据指令自动完成影片的生产过程。我们要善用人工智能为电影生产积极赋能,为电影创作者减轻负担,提高人机协作共创的水平。其次,“人工智能+电影+文创”扩展电影形式上的边界,助推影视相关产业互联互通。影视拍摄中的取景地为所在城市提供了潮流“打卡”新地标,同时文创打卡也为电影宣传提供了更多曝光。北京郎园Station为文化场景消费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园区内不仅有一流的影视制作公司和顶尖的影视制作设备,也有由旧厂房改造的中央车站、艺术市集、美术馆的新地标,以及“前店后厂”的新型经营模式。最后,“人工智能+电影+N”延伸电影经济增长点,打造电影产业各维度、多场景、全方位的新格局。在电影制作方面,人工智能主要作用于内容生产,为主创提供更便捷的生产工具;在电影宣发方面,AI以文生文、文生图、文生音乐、文生视频等多种形式补充宣传物料,同时以大数据监测为精准营销提供技术支撑;在电影放映方面,AI助力影院打造更为沉浸式、高科技的玩法,发挥影院和影片的特色。
新生产要素提高电影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引发电影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带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提升电影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电影市场整体结构不平衡,热门档期票房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电影与腰部电影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比例关系。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路径在于,变革现有生产要素,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从生产力的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培养新型电影劳动者,打造高素质创作队伍。新质生产力要求下的新型劳动者是创新性、高技能的脑力劳动者,以创新性和创造性劳动为主。在数字智能时代,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变量,信息生产和消费是劳动者组织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产消身份一体化使得劳动者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要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育和发展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匹配当前电影市场的需求,源源不断地为电影生产供给人才。其次,运用新型劳动资料,提高电影生产的投入产出比。数字智能时代劳动者的核心劳动对象是数字信息,劳动资料变得更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孕育出更为智能的新型生产工具,拓展了物质生产的空间。新质生产力催生出的新型劳动资料,促使电影制造流程走向数智化。最后,生成新型劳动对象,不断推出高质量精品佳作。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是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电影与游戏、剧本杀、实景演出、元宇宙、互动剧等新兴文化业态之间的合作与共创越来越频繁。电影生产者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探索发现不同业态的融合交流,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高质量作品,推出一系列满足观众需求的精品佳作。
新质生产力推动电影生态系统完善
将我国电影产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生态的包容度不高导致种群丰富度不够,中小影视企业缺乏生存发展的空间。“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对中国文化传播与中国故事书写上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仍占领了国际传播绝对话语权。加快形成电影新质生产力,完善电影生态系统,打造中国电影的新型工业化,实现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首先,推动电影生态系统升级,构建高效能运转的自循环。理想中电影生态系统的构成应当是各个参与者业务模式与组织架构的组合,各大小企业都可以在电影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开展自身的发展布局。各子系统主体基于电影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共创,实现相互之间与环境、要素的良性生态循环,维持系统内资源流动的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稳定,支撑整个电影生态系统的高效能运转。其次,打造电影新型工业化,支撑电影生态系统高标准运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占据全球电影产业价值链顶端,要实现对好莱坞的弯道超车,中国电影产业应推进更适合自身情况的新型工业化。2023年的两部工业化大制作影片——《流浪地球2》和《封神第一部》为中国电影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典型范例。最后,完善电影生态系统,提升中国电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电影产业生态系统支撑所需的相关环境尚未完善,要进一步推动中外电影在制发放全流程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外电影人才之间的交流学习,实现更广范围的电影国际传播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提高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之,新质生产力为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从智能技术创新、生产效率提升、生态系统完善三个方面构建逻辑,培育新型生产要素迎接技术变革和创新,融入“人工智能+”大局,打造电影新型工业化,完善电影生态系统良性运转,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