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是2023年1月上映的一部贺岁电影,其以“古装+悬疑+喜剧”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电影以奸臣秦桧将“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至岳飞在风波亭含冤而终,岳飞的岳家军借秦桧与金人会晤的契机,展开对秦桧“复仇”的计划为背景展开。影片以全军传诵岳飞在临终之际写下的《满江红》为结局,揭示了“精忠报国”的主题。电影《满江红》获得极高的口碑,其中最重要和最成功之处便在于电影叙事中处处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的价值观引起了观众的情感认同,激发了观众的高度共鸣。
传统电影叙事“虚与实”之中的
价值认同
电影将史实与虚构进行融合,历史人物岳飞是真、秦桧是真,影片故事却是基于历史真实性对史实进行合理想象的虚构故事,正如影片一开头便点明的“这是一个虚构和传奇的故事”。电影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依旧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在于电影所传达的情感是真,价值观是真,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是真。南宋时期,为何秦桧被俘却安然归朝,究竟秦桧是否与金人勾结,我们无从知晓;岳飞的《满江红》作于何时、何种背景,至今仍是历史之谜;岳飞身上的“精忠报国”(也有“尽忠报国”之说法)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刺,我们同样不可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岳飞是爱国之将,有着铮铮铁骨,拳拳报国之心。无论当年的历史风云如何,如今摆在世人面前的则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将其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而秦桧的跪像至今仍在杭州西湖的岳王庙岳飞像前。岳飞所带领的岳家军和他所流传下的精忠报国之精神在每一位岳家军子弟兵中生根发芽并流传后世,如今人们都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都知道岳飞是爱国名将,都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所感染。
电影以寻找金人密信为起点,这一线索贯穿全剧,以岳飞的《满江红》为结尾。金人密信为虚,是电影《满江红》中的“麦格芬”(“麦格芬”即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而岳飞的《满江红》是真。在影片中,金人密信很有可能就是秦桧通敌的证据,但是究竟密信存不存在、内容为何,影片并未明确说明,最后只以一个全景镜头一带而过。而后人也并不关注这封信是否存在、内容为何,金人密信只是历史中的梦幻泡影。但岳飞的《满江红》及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流芳千古,永传后世,代代歌诵。效用兵张大、舞姬瑶琴、打更兵丁三旺、马夫刘喜等人设局牺牲,就是为了岳将军的《满江红》。相比而言,影片以假秦桧念出《满江红》全词,全军复诵,点燃影片的高潮,《满江红》从此被后人所铭记。
何为真?何为假?何为实?何为虚?秦桧追求功名利禄,而他府中的总管何立和副总管武义淳在看信与不看信之间徘徊,亦是为了自己日后能依傍这一秘密抓住秦桧的把柄,获得功名和权势。但是最后被世人铭记的是岳飞,流传下来的是忠君爱国之精神。正如效用兵张大在临死之际对秦桧所说:“我赌你,永世都背着骂名。这赌盘我愿开,押天九注。只可惜,你我都看不到结果了。”事实证明,岳飞在供状上留下的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如愿被后人知晓和铭记。
电影叙事“小与大”之中的
价值认同
电影整体以“以小见大”的布局展开,电影基于小人物在困局中的挣扎,历经多次反转,最后与观众达成家国情怀的大共鸣。电影以“剧本杀”的叙事模式展开,而观众在影片开头便以全知视角知道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秦桧授命属下何立:“若时限到,事若办不妥,斩!若办妥了,亦斩!”可见,张大、瑶琴、刘喜等小人物如同蝼蚁一般,命运被掌握在秦桧、何立等大人物手中。恰是这些小人物引起观众的共鸣。究其原因,小人物虽小,却怀揣着大情怀,他们心中有家国道义,因而形象更显高大伟岸;大人物虽身居高位,手握权势,但他们心胸狭隘,为了一己之利明争暗斗,遭人鄙夷和唾弃。站在历史长河,这些大人物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因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害人利己之事,终究被历史所掩埋和遗忘。
影片中,这些小人物与大人物相比几乎是没有胜算的,二者实力对比悬殊显而易见。秦桧身旁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身处高位,无他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他。即使要上楼面见他,也要搜身,缴械全部盔甲利器。甚至在有险情时,秦桧便会让替身代替自己出面。如此周密严苛的布局几乎找不出可乘之机,小人物没有下手之机。但是影片选择让小人物抗争搏斗,在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凸显出电影主题。影片没有选择与秦桧有同样位阶和身份的大人物,而选择了主动谋划的岳家军子弟兵。全剧并没有对岳飞的浓墨重彩,但是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岳家军的精神。影片中,计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最后一刻孙均这个小人物的反水。孙均在影片中算不上大人物,甚至开始时他便是反方阵营中的一员。他没有身份背景,唯宰相秦桧马首是瞻;他手起刀落,杀伐果敢,只为到达权利的顶峰。他拼尽一切,扫清一路障碍,终于成为秦桧身边之人,获得了功名和权利。但孙均的蜕变并未到此截止,他作出改变,回归到了看似和原来一样的籍籍无名之辈,实则完成了真正的蜕变。孙均被自己外甥背上的“精忠报国”四字触动,最终反水,完成了岳家军子弟兵的背水一战。至此,岳飞的爱国精神融入每一个小人物身上,感染并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于此,电影的主题便彰显出来——大人物权位高,但没有基本的礼义廉耻和家国情怀,终究是小人;小人物心中有国有家,他们是伟大的,他们传承的精神是伟大的。
电影叙事“生与死”之中的
价值认同
贯穿全片,推动故事发展的正是影片中每一个人物都想要活的念头。秦桧想活,所以势必要逼迫与此相关的人找出金人密信;下边的人想活,所以只能听从秦桧的命令,找出密信。影片中看似每一个人都在求生,但是细细探究却发现,以效用兵张大为代表的岳家军在布局时抱着必死的信念。他们向死而生,看似拼命求活,却一步步献上自己的生命。打更兵丁三旺在影片开头诬陷亲兵营总统领王彪,到影片中间以张大为人质想要逃跑,看似一心求生,到最后却主动将自己之命送到孙均剑下,只为将孙均逼入绝境,迫使孙均入局;马夫刘喜在行动开始之前便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交待了后事;瑶琴在刺杀何立时便已经抱着与何立同归于尽的念头;张大在狱中对孙均复盘整件事情时便表明了自己不是最后一人,孙均才是,已经知晓自己必死的结局。
影片没有出现料想中大快人心的场面,没有秦桧被杀的结局,而是转而反转,留下了秦桧的命。孙均也说:“他们那么多条人命,换你一条人命,宰相觉得值吗?宰相的命,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以张大为首的岳家军的真实目的由孙均说出:“杀死你,便宜了你。他们要留你这个奸臣在世上,背负世人的唾骂。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所以他们前仆后继,舍生取义,就是为了这首《满江红》。”张大等人并不在乎秦桧的生死,他们在乎的是死去的岳元帅留下的不死的精神。张大等人虽然死了,他们是为了心中的家国道义而死。秦桧虽然活着,却只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活。正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大等人的牺牲不是无谓的牺牲,他们正是为了岳元帅的临终遗言,为了告知世人岳元帅的豪情壮志和一腔报国热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在乎的不是功成名就,在他看来那些功名如尘土微不足道,正如他自己所言“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在征战沙场与金人抗敌的那些岁月和路程中,走过了八千里的路,看遍了这岁岁年年的日与月。但岳元帅仍然觉得还不足够,害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追风赶月,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将国土收复。他悲愤慷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往日的屈辱还没有洗净。他壮怀激烈,期盼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有朝一日要胜利归京。这是岳飞的一生所求,也是岳家军前仆后继一拨又一拨人一直在做的事。
岳飞、张大等人虽然死了,但是岳飞所流传下来的爱国精神却永远不死,百世流芳。岳家军的故事至今仍被传诵。岳飞所带领的岳家军训练有素,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至今仍然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岳飞的《满江红》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为后人所知晓和纪念。秦桧虽然活着,却被万人唾骂。正如臧克家《有的人》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岳飞的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景仰,人们为岳元帅立像,悼念岳元帅;秦桧留给世人的则是他残害忠良,以“莫须有”的罪名使岳飞冤死在风波亭的桩桩罪行。
电影《满江红》在一次次反转中实现大义。张大说:“这计划堵的不是局,是人。”电影的反转正是人性的反转。孙均并没有真正剐掉张大背后的“精忠报国”四字。张大说孙均:“你留下这字,便是留下这心,留下这义。”电影以家国情怀,以精忠报国,以人心与观众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完成电影的叙事使命。电影《满江红》让观众看到了以东方美学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进行平衡,将文学经典进行改编和创造,指向家国情怀的宏大主题,完成了主流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电影《满江红》既重视讲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又关注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在“笑与哭”中完成价值取向的传导。
(作者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24年度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发掘及融入路径研究与实践”(编号:KCSZ-ZX2024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