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根据弗兰克·赫伯特著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沙丘2》正在上映,累计票房突破2亿元。3月15日新浪潮论坛邀请到了《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以及《沙丘》系列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共同剖析科幻电影的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新浪微博副总裁陈春、传奇东方CEO刘思汝参加论坛。
“两极”镜头极具张力
情怀叙事倍加震撼
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在影片中常用到极大全景和沙粒闪光此类的极微观特写给郭帆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两极”镜头让画面张力以及戏剧张力进一步被拉开,加深观众代入感,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当问及丹尼斯·维伦纽瓦对《流浪地球》系列有着怎样的印象时,他表示自己非常感动。电影对家国情怀、牺牲精神、悲痛的描述,大师级的视效,宏大的叙事和复杂的镜头,都十分震撼。
“沙丘”和“流浪地球”都改编自原著小说,当提到改编时遇到的困难、在意的部分以及如何来平衡原著与改编这一问题,郭帆表示原著里精神内核的部分改编起来相对困难,需要在保留原作精神内核的同时,将文字具象化地展示。
丹尼斯·维伦纽瓦则认为要把故事本身下沉到宏大场景中的细节,这个过程较难取舍。此外,如何将小说里有电影语言和质感的内容用简约的方式呈现,让观众能通过影像和其他表达感受到也极具挑战。
此外,丹尼斯·维伦纽瓦还就“改编过程是否要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核?”这一问题与郭帆进行了讨论。郭帆表示,《沙丘》作为长篇小说,角色细节刻画多,而自己只借助了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世界观,因此也有更多的想象与发挥空间。对此,《流浪地球》小说原作者刘慈欣也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同时,电影在时长上比较受限,喜欢原作的粉丝越多,改编时越无从下手,取舍也变得非常困难。
科幻带来不同视角
论坛上还讨论到了如今为何需要科幻和星辰大海?丹尼斯·维伦纽瓦认为人类将自身置于未来空间中去做试想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其展现了希望,而他热爱科幻则是因为它能让人类触及平常难以触及的一些话题,甚至去到不可及的位置。
郭帆则表示科幻片可以帮助大家用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世界。“在《流浪地球2》中李雪健老师拿着小白点给大家看的片段也是基于此创作的,当我们以科幻的视角看待世界,就会变得谦虚,不仅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好,更能看到所有的希望与生活的美好。”
对此,丹尼斯·维伦纽瓦表示深有同感,他分享了自己的一段故事,“我在看《流浪地球》前的早上收到了女儿发来的一张照片:天空中的白云像一条一条的线,细看也是由非常密集的点构成的。我们围绕照片进行了讨论,也谈到了关于存在和未来的问题。几个小时后,我在《流浪地球》中也看到了‘小白点’的图景,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关于电影的‘偶遇’。”
此外,两人还就科幻电影该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郭帆表示自己和团队曾针对年轻观众进行调研,了解文化消费的变化和趋势,他认为与年轻观众的互动性以及即时反馈非常重要。年轻观众习惯于通过短视频在短时间内获得快乐,但电影只有几个点给到年轻观众这样的感受,且为此要等很久。他表示在创作第三部时也会考虑到年轻观众的需求,尝试做到更多的生活比喻、更多的连接、更多的互动以及更多的即时反馈。
丹尼斯·维伦纽瓦则认为走到电影院当中相聚是非常珍贵的一刻,同时也需要在不同消费形式之间和电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电影院之中。
维伦纽瓦称想来中国取景
两位导演都很擅长展现巨型物体,如《沙丘》中的宇宙飞船和沙虫,《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和太空电梯,论坛上有网友问到对于电影中所展现巨大元素的构想,又是怎样落实和做到的?
郭帆表示自己其实对这些巨物并没有专注性的喜好,但当方案落地时,自己也有被震撼到,因此更激发了自己的兴趣。丹尼斯·维伦纽瓦则提到自己和团队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设计沙虫这种《沙丘》里最具象征意义、最特别的造物。
丹尼斯·维伦纽瓦说,自己还会和摄影师尝试做大型设计,利用运镜的方式将巨型造物拍摄下来。郭帆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在拍摄庞然大物时,不光要留出拍摄空间,在做特效时,整个巨物的体量感也是难以完成的。
对于在跟远距离时间线的内容打交道后,会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理解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变化这一问题。郭帆表示,“通过我们的想象和科幻的载体,可以打通时间。爱因斯坦曾在晚年的时候说过,‘过去、现在、将来,时间都是一种幻觉。’我期望可以通过想象、作品让它变成一个幻境,通过对过去那面镜子的研判,去想象美好的未来。”
丹尼斯·维伦纽瓦则认为:“我们其实都是过去的囚徒,人类总是在犯相同的错误,历史总是重复的。所以,如果我们要进化,需要通过科幻来找到不同的门和窗,让我们开启时光的不同出口。”(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