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作为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还原革命场景和历史事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是新时代思政课程教育开展的“活教材”。对此,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红色电影赋能思政课程创新教育的模式和路径,以持续推动思政课程教育的提质升级。
一、运用“大思政课”教育理念,
创建红色协同育人新体系
“大思政课”作为一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大教育改革措施,既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程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引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红色电影所蕴藏的革命故事和文化内涵、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所传递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与“大思政课”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方面具有互通性。因此,学校应善用红色电影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充分发挥红色电影的育人优势,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协同育人新体系。首先,红色电影与“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一致,二者都将激发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作为最终目的。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红色电影所蕴含的政治导向、品格塑造、思想引领等育人价值,积极推动“红色根脉”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创建红色协同育人新体系。其次,红色电影所体现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的革命理念与“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学校应将红色电影中所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凝聚群众力量的革命实践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中,既要发挥学校党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与红色遗迹、红色影视基地、红色文化馆等社会资源形成联动,创建多主体参与的红色协同育人新体系。
二、用好红色电影“活教材”,打造红色思政教育新内容
近年来,《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多部红色电影“燃动青春”,创造一个又一个收视佳话。其将革命人物、革命历史作为书写对象,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事实,向观众讲述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传递不畏艰险、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对此,学校应用好红色电影资源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将影像美学与思政教育相链接,打造红色思政教育新内容。用好红色电影“活教材”应注重选材经典性。当下,红色电影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大量恶搞英雄先烈、歪曲事实的内容情节。对此,教师应选择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主题鲜明且极具时代感的经典红色电影,作为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来源,既要确保红色电影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红色理念与当前思政教育内容相契合,也要注重红色电影的观赏性、艺术新和审美性,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审美需求。
三、以科技赋能红色电影,
创建思政教育新模式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学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构建符合新时代、新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新时代新趋势,运用5G、VR/AR等技术手段赋能红色电影,将红色电影片段、情节进行可视化、形象化、立体化呈现,以沉浸式的红色场景、交互式的发展平台创建思政教育新模式,促进思政教育与时代同频、与科技同行。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运用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创设红色电影沉浸式场景,将理论化、抽象化的党史转化为可视化、具象化的场景,引导学生沉浸式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成长史诗、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使学生成长为真正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更新迭代和广泛应用为思政课程教育创新提供了新契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提升红色电影传播效能,或通过片段合集、混剪等方式将红色电影以碎片化形式上传至社交平台,或设置红色电影板块、红色话题专区供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实现红色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全方位、多角度渗透。
四、以红色电影为载体,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行走的思政课”重在强调打破传统思政教学课堂与课外、学校、社会之间的界限,实现思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衔接。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展以红色电影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行走”中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开展红色电影研讨会、红色主题征文活动、红色电影戏剧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交流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深刻感悟红色文化内涵、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与校外红色资源形成联动,组织学生探寻红色电影基地、革命先烈纪念馆、红色博物馆等,用实地探访和考察的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使思政教育“走”起来、“活”起来。
五、结语
“欲知大道,必先学史”。红色电影作为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影像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运用红色电影赋能思政课程教育创新,不仅要用“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创新,而且应将红色电影渗透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方面面,以实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发展。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儒家人文教化与新时代广西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