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导演症候:TOO MUCH
《铤而走险》身上有非常典型的新导演症候——太满。很能理解这种满溢,憋了十几年的创作冲动一朝喷发,表达欲爆棚,创意、想法春笋般乱冒,又没有足够的自信与淡定,因为心里没底,唯有不断做加法,新店开张,量大不欺客,多点,多点,给多点总是没错的。
对于观众而言,从感情上确实不好苛责这种热情,但《铤而走险》跟《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把噱头、闲笔做得花团锦簇不同,它把劲直接使在了主线上,导致影片过于丰盛过于饱满,满到超出人物的真实逻辑和观众的人生经验。
《铤而走险》有两条明线——A线大鹏扮演的小车场主偷车,B线欧豪扮演的悍匪绑架小女孩,本来不会发生交叉的两条平行线被李梦扮演的酒吧女雇凶绑人的C线桥接在一起,一个很有意思又随机多变的并联结构,如果在叙事上拿捏得当可以逗着观众烧脑一小时,但导演意不在此,不到30分钟就自己揭底了压箱底的并联结构,然后还基本自废了C线,简化成AB线并行,眼见着并联结构一步步变成单线推进,我个人表示有点心疼。
因为人物关系过早交底,逼得导演必须持续加料以保有观众的兴趣不减,当然在结构渐渐呈现的过程中逐步揭示人物是犯罪片的标准动作,不过一般犯罪片都会在呈现结构的空档和气口走一波人物,而《铤而走险》因为结构留白太多,需要人物必须非常给力的顶上,只能把人物的戏加足分量,于是A线大鹏有了非常充裕甚至过于充裕的银幕时间展现自我,他因丧父而导致的心灵创伤,他与女童之间仿若父女的互动,他与曹炳琨扮演的黑车厂主之间的互动。B线的欧豪也得到一样的礼遇,在犯罪片里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凶犯彻底扯掉面罩,长久的盘踞在银幕上,将他的罪行、他的情感都一一裸陈于观众面前。被绑的小女孩也被分配到过多的煽情时刻,一煽则已,多煽伤神,对一部犯罪片而言,《铤而走险》的“三屉馒头”(Sentimental)让观众吃得有点顶。
在犯罪片里,牵着观众鼻子走的两大利器——破局和寻凶,导演都自动缴械,让观众腾出了非常充裕的心神期待更为激烈狂暴的刺激,现在只有靠动作顶上了。
还好,《铤而走险》的动作顶住了。结构、悬念的退让,给动作留出了过大的留白,《铤而走险》几乎是从头打到尾,大鹏、欧豪两个就像误入了《杀破狼》片场,追车、跳江、撞车、夺枪……十八般武艺都上了。欧豪在片中的表现真令我刮目相看,他低头横眼看人的姿势、紧张收缩的肌肉、静如冰山动如利箭的动作,我把这个人物好有一比,就像一条在冰雨中夹着尾巴疾走的野狗,暴虐与脆弱并存,欧豪很有潜质成长为新一代硬汉动作明星。据说片中主演全员受伤,真是搏命了,其实,编剧当初在结构悬念上多周旋几个回合,演员打半场就够,不必打满全场累出工伤。
欧豪将嗜杀冷血的悍匪演成一个杀不死的终结者,我还可以接受, 毕竟反派嘛,是在大众道德和普通生活经验之外的存在,升级至妖魔化也还OK,但为了动作戏顶上,大鹏一个普通的修车厂主也被武装成一名超级战士,上天揽月、入海擒龙,这就很难说服观众了,第一次夺枪乱战中打伤沙宝亮扮演的悍匪老大逻辑还说得过去吧,但最后大决战跟欧豪一对一都能把欧豪揍到半死,这“小宇宙”爆发简直是核爆级,片中每当大鹏处于劣势的时候,手边总能适时出现一件武器,随后总能准确的抡到欧豪的头上,一次两次三次,豆瓣网友都表示想不通:为什么大鹏手上总有东西?这种顺手抓物揍人的梗用一次都嫌多,多次利用实在太难服众。
虽然都讲人物要有弧光,而且弧光越大故事容量越大,但太大了也不行,会扯着那啥,大鹏这个人物的弧光简直硕如彩虹,不仅精神上从怂包赌棍一跃变成孤胆英雄,心理上也从丧父的幼童成长为足以抚孤的慈父,就连生理上也从弱鸡男变成了连杀两匪的战斗英雄,这种全方位的成长对于人物来说实在TOO MUCH,其实“道德逆转+创伤治愈”就已经够多了,捉拿悍匪的事情完全可以留给咱人民警察来做,不必一人包圆的。欧豪之于大鹏,只是天降灾星,偶然大于必然,两人之间并没有实际的道德纠葛,收官不必非来一个善恶对垒两人对决。不由想起另一部重庆导演的片子《火锅英雄》,最后陈坤也是迸发出超乎普通人设的战斗力,跟凶犯穿街过巷血战到底,难道是重庆人的血性使然?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平?
电影流水线管理可还行?
从影片的整体完成度而言,《铤而走险》又呈现出非常娴熟的一面,尤其是工业性越强的工种比如摄影、剪辑、动作指导。看关于出品方黑蚂蚁影业的报道,说出品过《暴雪将至》、《暴裂无声》、《追凶者也》等犯罪片的黑蚂蚁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打造了一套“大制片服务体系”,而《铤而走险》就是这套大制片服务体系监理下的成果体现。
啥叫“大制片服务体系”,就是“从剧本研发、主创搭建到拍摄制作以及营销推广的各个环节都为《铤而走险》匹配电影制作层面上最专业的团队力量”。摄影、声音、剪辑、动作包括后期宣发,《铤而走险》确实表现的很专业很成熟,但最关键的内容生产制作环节却是最难监理最难催熟的。
《铤而走险》找曹保平担任监制,整体把控内容制作,从剧本阶段就开始把控,导演甘剑宇说:“曹老师是带着一把尺子进入的,这把尺子就是‘现实主义’,他很严格地用这把尺子作为他评判这个剧本好坏的标准。” 在曹老师的现实主义标尺下,导演甘剑宇和编剧李萌带着整个编剧团队历时两年反复打磨剧本,七易其稿,还请到剧本评估专家和剧本医生进行评估和反馈,最后黑蚂蚁剧本研发中心还对内容进行进一步调整与完善,然而最终完成的剧本,依然离我们想要的好剧本有一段距离。终究,写剧本不是一个拼人头多的活儿。
报道中说“黑蚂蚁的大制片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期望电影的制作就像汽车的生产流水线一样,建立工业体系。《铤而走险》就是在这样完整的管理之下提前杀青的”。从公司运营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我举双手赞成制片标准化,制片标准化能优化成本我信,但制片标准化能优化影片质量,这个我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再强的制片也只能避免烂片与失控,避免不了平庸,否则制片强如好莱坞,应该部部都是精品。毕竟,电影作为内容生产为灵魂的产业,创意与内容恰恰是最无法量化与标准化的。
PS:网络大数据推送特别贴心的为我从“黑蚂蚁的大制片服务体系”链接到曹保平在《追凶者也》后的一个访谈:“现在我们这个产业恨不得一切都能程序化,其实是莫名的先把自己固化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