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 延展放映覆盖范围,电影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2018年有265条院线订购影片(含农村院线230条,校园院线11条,社区院线24条),参与订片的放映队达45327支,实现对全国64 万个行政村、6.2 亿农民放映全覆盖。
全年农村地区订购情况总体相对平稳,受湖湘经典戏曲电影展映月活动影响,湖南省订购量增幅较大,同比涨幅37.10%;从院线情况看,订购前十的院线中前四名院线格局未变,其他均有上下浮动的调整。
2018年各地电影主管部门及农村电影院线创新经营模式和工作方法,对于室内固定放映建设、主题放映活动开展、公共服务范围扩大、农村电影市场化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推进,力争让电影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
2018/2017年省份订购涨幅TOP5
(一)积极践行“多次少量”订购模式
2018年院线提交订购影片订单59529个,同比增加2042个,涨幅3.55%;平均每个订单的订购场次为173场,同比减少23场,降幅为11.73%。共有27条院线订购影片达到500部以上,其中7条院线订购影片超1000部。院线订购影片的订单数逐年增加,平均每个订单的订购场次则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院线紧跟新片上市步伐,满足当地群众最新的观影需求。
丰富多样的影片选择无疑会更好地满足需求各异的观影群体,从而使农村流动放映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满意度,让农村电影市场有量更有“质”。浙江新农村、江苏新希望、广西八桂、宁波新农村等院线订购影片部数或者订单数量都比较多,成为本年度积极实践“少量多次”订片方式的代表性院线。
(二)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2018年,在订片、放映等经营模式上,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当地的政策、社会资源优势,瞄准基层群众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了公益电影“惠民生”。
“互联网+”模式:吉林省建立宣传网站,提供在线预览、在线咨询、问题反馈、互动交流、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通过新媒体、微信平台、电话告知以及社区、村部公共事务管理群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发布电影资讯。沈阳市农村电影放映创新为“你点,我放”的服务模式,片种齐全多样的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像一个自选超市,放映员、农民群众、学生代表参与选片。
“公益电影+”模式:成都金沙院线借助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活动,推出多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目前已发展为具备流动电影放映、文化路演活动策划与执行、广告设计与发布、文化馆培训与管理、图书馆运营与管理、影院建设与运营、空间营造等多功能的服务性公司。四川宜宾通过“坝坝电影”放映防范金融诈骗科教片,并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现场讲解相关知识,让当地群众了解金融扶贫信贷政策和扶贫免息贷款业务,真正成为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文化助力。
(三)室内固定放映有效提升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质量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公益电影放映仍以室外流动放映为主要形式,放映量往往随着春季转暖而上升、秋冬气温渐冷而下降。此外,如受雨雪大风等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地区放映场次也会呈现明显下降。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农村电影市场放映淡季,此时建有室内观影设施的地区在订购和放映工作上就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比如延边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首家装配式少数民族语公益影厅院线,冬季放映也不受影响,2018年第四季度仍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订购量。相同的情况还有新疆自治区。各地州加大对村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大礼堂,配备灯光、舞台、暖气,冬季仍能开展电影放映活动,丰富了当地农牧民的农闲时节文化生活。
放映场次的气候性差异主要还是受室外流动放映的形式影响,而室内放映则能克服气候因素,有助均衡放映,提高观影质量。2018年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摸底调查并统计出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条件较好的1000个固定放映点的基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条农村人民院线,主要以乡镇室内固定放映点为基础,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座位总数达到20万;积极引导各地进行室外转室内、流动转固定的放映模式转变,同时以点带面地确保主旋律影片的放映落地。
目前的固定放映点主要是以乡镇村现有的文化活动站、会议室等现成的室内场所为基础改造而成,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则加大了乡镇数字影院的建设力度。北京、上海已基本实现室内放映;浙江农村“中心地区室内放映为主,边远地区露天放映为辅”的服务框架初步成型;四川、福建、宁夏、吉林等地改造镇级影剧院或自筹资金在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中心村、文化大院建立农村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满足了当地农牧民在农闲时节也能看上电影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电影放映服务质量。
(四)主题放映活动持续推进市场热度
为挖掘已有节目潜力,提高农村观众观影水平,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一直致力于结合国家部署、党政方针开展相关主题展映活动和影片的专题推荐工作,力求打造农村观影品牌。
2018年成功组织开展了三项活动,分别是“争做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元旦春节农村电影展映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公益电影展映”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展映周”活动,从而带动全国5万个放映队深入基层,专题放映达20多万场,实现电影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让广大农村群众同步享受到了电影文化魅力。
主题放映活动作为引导、调控农村电影放映的有效手段,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农村电影放映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电影阵地,将更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带到农村院线和农民朋友身边,将党和国家的价值主张和文化引领融入农村电影放映,推动农村电影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做好校园、社区电影公共服务
2018年有11条校园院线参与订购,达29626场;有24条社区院线参与订购,达17939场。相较传统的农村院线,虽然这两类院线订购体量占比不足1%,但在拓展电影公共服务范围和扩大农村电影市场化运作方面却能起到积极作用。
校园放映作为公益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院线数量及订片量虽较农村院线占比较小,但在拓展电影公共服务范围和扩大农村电影市场化运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开辟了校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阵地和有效渠道。
政策方面,《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对于校园放映的推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片源方面,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网站“儿童片专区”目前共收录近千部儿童题材影片,可实现影片经营推广,促进各院线、放映队对影片的订购以及主题活动的举办。有了政策、片源两方面基础,各地农村院线更应抓住机遇,切实开拓校园放映市场,实现社会、经济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社区院线则可着力推动按需放映的服务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灵活性,解决农民工等特定群体看电影难的问题,进一步为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动能和潜力。
以深圳益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为例,采取免费公益和市场收费相结合的方式,让劳务工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每年举办的迎新春电影慰问放映活动,让在深圳市龙岗区工作和生活的广大市民和来深建设者形成了在春节期间观赏迎新春慰问电影文化大餐的习俗,是龙岗区新春佳节群众参与度较高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也是深圳关爱行动迎新春重要的文化项目之一。与此同时,还在龙岗影城专门开设了“公益电影爱心卡”专用通道,一年内每张“爱心卡”可以使用2次,农民工凭该卡在任一时段每次花上5元钱就可任意挑选观看2D或3D大片、新片,并利用农民工最喜欢和最便捷的公众微信平台发布影片资讯,开辟影评专栏等形式,努力使公益电影惠及来深建设者。
◎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迈进第十年 取得系列丰硕成果
2018年,“全国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项目迈入第十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全年少数民族语有可供译制影片124部,同比增加25部,涨幅达25.25%;译制申请影片944部次,同比增加324部次,涨幅达52.26%;译制完成影片1086部次,同比减少18部,降幅为1.63%;一次合格率87.3%,同比基本一致;发行版完成影片1107部次,同比增加90部次,涨幅为8.85%;少数民族语发行版影片累计订购26万4838场,同比增加53023场,增幅达25.03%。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个译制中心,少数民族语译制累计完成影片6323部次,发行版完成影片7402部次,可译制素材累计已达1004部,总累计订购达169万6465场。
影片译制方面,新疆、贵州两地译制中心的完成度相比2017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影片订购方面,新疆、延边、内蒙古、贵州等译制单位相较2017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
(一)刷新纪录
《厉害了,我的国》实现16语种、35种方言译制,是少数民族语电影数字化译制以来首部集所有项目单位力量译制的影片,也是译制语种及方言最多、覆盖少数民族观众最广的影片。
(二)捷报频传
在2018年电影少数民族语译制片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评选中,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四川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等译制单位分别斩获了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片类的各大奖项。
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三)进室内、进影院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结合工作实际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创新开展了“影享吉林·译彩延边”公益观影系列活动,全州设立了66个乡镇公益影厅,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乡镇室内固定放映点全覆盖。
7月凉山州第五届民族文化艺术节期间举行彝语电影展映,6部彝语译制电影走进城市影院,让城市中的彝族群众也能看到了彝语电影。
(四)“走出去”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译制的十部优秀国产影片入选“感知中国——中国内蒙古文化旅游周”中国电影周展映,积累了中蒙电影合作译制的工作经验,利用合作译制平台,实现共享有效资源,进一步提高蒙古语译制片的“本土风格,国际表达”能力,为今后继续开展中国电影“走出去”工作迈出了扎实有效的第一步。
由青海省广电局牵头,青海广播电视台、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协办,赴尼泊尔就青海安多卫视藏语节目落地及影视译制节目交流展映等签订了落地协议并达成合作共识。
十年来,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经历了数字化转型、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培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逐步建立了一支有组织、有规范、有能力、有保障的公益服务专业队伍。未来将继续发力,在译制完成、一次合格率、放映场次三个方面提升质量,计划实现室内放映、与院线同步以及“走出去”,进一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事业发展,让少数民族语电影真正实现“为放映而译,为群众而译”。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中国电影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也肩负新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新潜力、新价值与新可能的黄金机遇期,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者要始终把“九个坚持”作为根本宗旨,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使命任务,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作为行动方针。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优化影片供给,使农村公益电影供给由“够”向“好”和“精”转变。要深入乡村、社区、工矿、校园、军营,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切实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向广大农村和基层群众传递党的声音,送去欢乐和文明。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