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创作,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文艺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
同时,我也意识到,当前的文艺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作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审美追求。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以精益求精的决心和千锤百炼的勇气不断打磨、雕琢,努力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
下面,我结合工作谈谈体会。
人民对文艺的渴望是我们永远的工作动力
人民需要文艺,这种“需要”是日益增长的。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窝头会馆》、《哗变》能够引发观众连夜排队购票,形成现象级的热点话题;我们的话剧无论是走出国门,还是走进社区,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战狼》、《红海行动》、《人民的名义》等创造了极高的票房和收视率;有的文艺作品从小人物入手,反映老百姓身边人身边事,也有不俗的口碑。这些例子时刻在提醒文艺工作者,我们的创作为了谁?我们的作品给谁看?答案是人民、是老百姓,文艺作品是为人民创作的,是演给观众看的,艺术创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要始终牢记这点,它将督促我们不断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去回馈人民。
优秀的文艺创作离不开人民
文艺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脱离了人民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被人民接受和喜爱,最终会失去市场和口碑。以北京人艺为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编剧去体验生活,是为了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剧本;演员去体验生活,是希望表演传神生动;舞美去体验生活,是想要每一个布景、每一件道具都能使观众身临其境。同时我也了解到,各级文联和艺术家协会都会组织各个行业的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采风,为文艺创作提供不竭源泉。我们深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人民与文艺相互需要、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人民,不离开我们根植的土壤。
文艺繁荣发展需要不断传承
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像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门类尤其需要传承发展。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是我目前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面对当下略显浮躁和功利的环境,如何让青年人沉下心来搞创作,既有技术、又有情操;既懂专业,又有品格,是许多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事。我认为,“一切为了人民”是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最大属性和第一宗旨,要作为使命一代代传承下去。近年来北京人艺做了大量工作来加强青年演员的培养。第一课就请来了老艺术家蓝天野,天野老师演了一辈子戏,却没有为年轻人们讲述任何舞台上的表演技巧,而是花了大量时间讲述话剧传统和人艺精神,特别是谈到体验生活对于表演的重要性。我想这就是文艺工作所需要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和技艺,而是传统和精神,让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走弯路,更不走歪路,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我相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传承发展,文艺创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