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古文”是客家一种说唱艺术,表演灵活多变,道具轻便简单,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优美婉转。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赣南古文不仅蕴含着浓郁醉人的乡土风味,而且还保留着客家民系认同的重要文化特征,是传承、维系客家精神的重要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听赣南古文的人不断减少,使得这一民间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境地。因此在现代社会,应积极寻求赣南古文说唱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其复归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融合现代元素,
让赣南古文说唱艺术“活”起来
赣南古文说唱艺术,根植于民间,以其自然流传的特性,深受人们喜爱。艺术家通过口头传播与即兴创作,将个人风格融入传统故事中,为此艺术形式增添了许多生动性和趣味性。不仅如此,赣南古文说唱表演场合也灵活多变,无论是户外的田野和树下,还是室内的角落和堂屋,只要有听众的地方就是舞台。在表演中,艺人们使用的道具也较为简单,有木棒、勾筒、快板、二胡等,它们不仅可帮助表演者表达不同的角色和情感,而且还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增强表演的真实性。然而,受现代生活习惯变化和多样化审美需求的影响,这种原生态的演绎风格和传统乐器的音质已难以满足现代听众审美。
因此,赣南古文说唱的现代化转化尤为重要。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的创新演绎提供了全新手段。因此,在表演中,表演者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成先进的音响和视觉技术添加动态背景以及真实画面,特别是在演绎《送朗当红军》《抗日救国》等作品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战争画面和音效,不仅可创新伴奏形式、提升说唱音乐质量,而且还可强化故事的紧张气氛和现场感。另一方面,表演者还可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现代化、多样化的表演风格。比如,其可结合现代说唱、摇滚、戏剧、舞蹈以及电子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表演的艺术表达,为表演增添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从而赋予赣南古文以全新活力和生命力。
文化产业对话,
让赣南古文说唱艺术“兴”起来
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供给、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赣南地区立足区域优势,在2017年打造出全国第一个茶旅结合的文化小镇——龙南虔心小镇。该小镇以“茶”文化为中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建成了传统手工坊、樱花观赏园、虔茶文化馆、竹文化主题餐厅等特色文化角,成为一个立式复合型的文旅园区。
因此,实现赣南古文说唱的创造性转化,可从赣州丰富的文化产业中寻找机遇,充分将自身特色优势融入赣州以及周边的文旅产业中,即可为古文说唱带来新的生机,也可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一方面,赣南古文说唱可与当地的文旅产业相结合,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其可通过在旅游景点设置专门的古文说唱表演场所,将古文说唱作为一种旅游体验项目整合到旅游路线中,使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赣南的自然风光,同时还能现场体验到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从而增加旅游的文化深度。同时,还可在文旅园区内开设以赣南古文说唱为主题的文化体验项目,引导游客积极参与表演,从而加深其对于赣南古文说唱艺术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另一方面,赣南古文说唱还可与赣州市章贡文化旅游节、赣州民俗文化旅游节、宋城文化节等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古文说唱的专场表演、文化体验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进而使小众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让赣南古文非遗“活”起来、”兴“起来”。
推动教育融合,
让赣南古文说唱艺术“扬“起来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指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赣南古文说唱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向世界展示着赣南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精神风貌。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以赣南古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不仅可促进赣南古文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可激发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首先应开设以赣南古文说唱为核心的特色艺术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乐器表演以及演奏技法等多个层面,使学生系统性学习赣南古文说唱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从而为赣南古文说唱的传承人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校还应开展赣南古文说唱的校内外表演活动。学校可定期举办非遗表演艺术节、赣南古文说唱艺术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将课堂上所学的表演技巧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将赣南古文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传承,而且还可为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此外,学校还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研究院、文化机构等进行合作,邀请赣南古文非遗传承人来校开展讲座,促使全校师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力量,由此激发他们对赣南古文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创新传承方式,
让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热”起来
赣南古文说唱艺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是以人为载体的活化文化,其赓续和传承都依赖于传承人,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也应复归时代予以活化、转化和创新。如今,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不仅为赣南古文说唱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也可使这一地域性的艺术形式能够跨越地理和时空限制,触及广泛受众。因此,赣南古文说唱艺术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推动这一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
首先,传统赣南古文说唱艺术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进行传承,使得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范围和速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迭代,赣南古文的传承也有了全新舞台。传承人不仅可以将表演录制成视频上传至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供听众观看和欣赏,而且还可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大流量打造非遗IP,实现赣南说唱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这一传统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在网络平台,大量非遗短视频作品的创作者是普通用户,其可通过参加短视频平台“非遗作品大赛”“非遗创新大赛”等,并结合自身对赣南古文艺术的理解制作非遗短视频,从而开启全民艺术普及、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篇章。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非遗传承人还应积极与MCN机构进行合作,通过合作策划赣南古文相关内容、制作赣南古文创新视频,助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
如今,伴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和民族自信的显著增强,赣南古文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也迎来了新的转机。为了更有效地推动赣南古文的创造性转化,既要积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打造适应现代化语境的文化产品,也要加强跨界合作,打造“非遗+”的新业态,从而为赣南古文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作者系豫章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2年)基金项目“非遗文化保护视野下赣南古文说唱口述史研究”(编号:22YS2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