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指导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思想之一。其不仅为文艺作品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还促使文艺作品契合时代潮流,创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的优质作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我国主旋律电影立足于社会现实,对社会真实事件进行改编,促使电影的主题与内容紧随时代潮流,彰显出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美学。同时,主旋律电影通过平民视角对普通百姓的生活进行刻画,拉近电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并联合新兴数字技术打造出高质量与高技术的工业大片,以此展现出主旋律电影的人物美学与工业水准,推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实现时代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
主旋律电影创作美学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艺领域中的直观呈现,其为文艺创作提供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真实客观与坚持主流价值观的理念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提供行动方向,引领主旋律电影迈入全新的创作阶段。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文艺作品需真实客观的反映社会现实,其指出唯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才能创作出符合人民需求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优质电影作品。主旋律电影作为展现时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视载体,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更新创作理念与视角,将创作目光聚焦于社会现实与平民群体之中,通过挖掘社会变迁中的现实主题突显出电影的社会价值,促使主旋律电影贴合实际,契合群众期待,进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引领下创作出大量优质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为主旋律电影的繁荣发展指引前行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文艺创作紧密联合,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价值观导向。主旋律电影是表达主流意识与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力量,其承担着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任,有着不可比拟的传播价值。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价值取向纷纷充斥在网络环境中,影响着主旋律电影的价值选择。因此,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把握主旋律电影的前行航向,为其价值观的表达保驾护航,促使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取向契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而推动主旋律电影发挥出其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策略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提供具体指导,在其引领之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在叙事美学、人物美学、工业美学中均有升级,推动主旋律电影走向创作高峰。
契合时代主题,彰显叙事美学。为契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立足现实、扎根现实的创作理念,我国主旋律电影更新叙事主题,将社会真实事件作为主题选择的切入点,对具有时代价值的社会事件进行改编,并将其搬运至荧屏之上,通过主题革新彰显出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美学。例如电影《中国机长》便对2018年的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备降成都的事件进行改编,将中国机长面对险情时的临危不惧精神进行还原,再现世界民航史中的奇迹时刻。总之,主旋律电影主题选择与内容创作趋向现实的转变不仅拉近主旋律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还更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内容,使其紧随社会的发展,焕发出时代价值。
书写百姓故事,突显人物美学。以往,主旋律电影常常将模范典型、英雄人物作为电影主要描述的对象,虽可直观展现出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但过于“高大上”的人物刻画反而加大影片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削弱主旋律电影的放映效果。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则为主旋律电影的人物刻画提供全新思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文学艺术要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以此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影视作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引下,主旋律电影逐渐注重对于平民故事与人民群像的刻画,其将影片的着力点放置于对小人物的刻画中,通过书写百姓故事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突显出影片中的人物美学。在平民故事的加持之下,主旋律电影得以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进而不断创作出贴近群众生活的优质作品。
联合数字技术,构建工业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提出影视创作要坚持守正创新,即在践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兼容时代流行元素,促使影视作品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前沿技术也逐渐应用至电影领域,带来电影制作的更新与变革。此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理念无疑为主旋律电影构建工业美学提供理论指引,主旋律电影可更新影片的制作技术,联合前沿数字技术打造出高质量与大制作的影视作品,并通过数字技术突显出高概念与高技术的工业电影理念,进而创作出极具大片风格的影视作品,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促使主旋律电影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展现出工业美学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提供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引下,主旋律电影开辟出全新的创作路径,其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平民视角刻画百姓形象,彰显出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美学、人物美学与工业美学,实现主旋律电影与创作美学的紧密融合。
(作者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