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不愚。
愚人节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谓是集万千关注于一身的电影作品,上映之前已获得诸多奖项,被称为2023年最期待的电影作品之一。
经历了电影市场的低迷期后,《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四月为观众送来一阵春风。它既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是类型电影以小博大的有力尝试,对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而言都是一次新鲜的视觉感官体验。从导演孔大山学生时期的伪纪录式短片《法治进行时》风靡全网可窥见如今《宇宙探索编辑部》的雏形,但笔者认为《宇宙探索编辑部》并不是为了创新刻意在形式上使用新手段的电影作品,它的故事根基十分扎实,主题表达与人物塑造都很类型,是在类型化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新尝试。
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延长了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的红利期,但同质化严重的故事题材和影片质感已很难突破重围,如何重新将现实主义类型创作进行有效且高效的重组再建及排列组合是问题关键。《宇宙探索编辑部》通过多线主题表达、立体人物塑造、伪纪录片拍摄手法、章回体叙事结构等创作技巧为我们提供了有趣视角和参考蓝本。很多人觉得影片所采用的这种视觉呈现就等同于贴上了文艺片的标签,我并不认同。文艺片和商业片并不应上纲上线地进行泾渭区分,两者并非非此即彼、黑白不容的关系。事实上,整个电影的故事脉络都充满了考虑观众观影感受的“商业感”,而非仅是导演的个人风格表达。并且,这种形式并没有脱离故事内容和主题表达独立存在,而是完全服务于观众对主人公主线故事的理解认可。
电影的外在故事载体和内在主题表达也符合创作的冰山理论,即露出海平面的部分是看得见的外在故事载体,需构建“有意思”的人物和事件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藏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则是看不见的内在主题表达,应提供“有意义”的人物三观和价值体系引导观众深度思考。相比直接客观的“有意思”部分,“有意义”部分包含更多主观性,观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等进行二次加工。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宇宙探索编辑部》“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结合部分——三线并行的主题表达。
影片是较为典型的复合类型,借用科幻片外壳承载公路片故事,结合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呈现,重建一种现实主义电影的新尝试。看似是“好高骛远”的“宇宙探索”,实则是聚焦边缘人物、关注底层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电影。这是一个讲述边缘失败者寻找内心答案的故事,能看到主人公唐志军所有的脆弱无力、不堪一击,但又在过程里充分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独立且强大,这个剧情构思和人物塑造的底层逻辑十分类型。
电影开始于1990年6月的一段新闻录像,唐志军作为《宇宙探索》杂志社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在接受电视台主持人的采访,彼时的唐志军精神抖擞、朝气蓬勃,他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正在为大家积极讲述何为宇宙信号。画面一切,时间来到三十年后的当下,杂志编辑部已经破旧不堪,此时的唐志军已经是杂志社主编,此刻杂志社会计秦彩蓉正在介绍杂志情况,一句“女看《知音》,男读《探索》,销量《读者》根本比不上”一语道出当年的辉煌盛况,也衬得如今窘境更为惨淡。三十年前的采访画面和三十年后的现实画面反复跳切使得这种对比映衬尤为明显刺目,这既是这本杂志的境遇变化,更是唐志军本人的境遇变化,和这本杂志一同辉煌,和这本杂志一同惨淡。
唐志军家的电视机坏了,满屏雪花,唐志军认为这是宇宙出现了问题,在向地球发射信号,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新闻资料显示,四川鸟烧窝村有不明飞行物被集体目击,村中一石狮子嘴中石球不翼而飞,唐志军要带队前往鸟烧窝村,寻找石狮子嘴里的球、接触地外文明、探索宇宙奥秘——故事始于此、终于此,出发点即落脚点。
现实主义类型创作通常会采取单一主题表达的叙事范式,力求观众能够绝对理解、充分共情,避免产生歧义或歧情,但本片在此基础上有所变体,它是充满诗意和冷幽默的黑色成人童话,构建了三线并行的主题表达,互为支撑又相互独立,最终汇集、交织、缠绕,共同呈现在观众面前,任由你选取自己相信的那部分去理解和代入。
第一层表达是执着的杂志主编对外星文明的一次深入调研。唐志军在《宇宙探索》杂志社工作了三十年,从编辑到主编,同这本杂志共度了自己的青年、中年时光,时间和情感双维度都可印证这本杂志于他的重要性。如今的编辑部,暖气是凉的,人心也是凉的,大家各干各的,对恢弘璀璨的宇宙大计毫不在意。唐志军拿着杂志社招牌进屋,说起名字由来、说起创刊人嘱托、说起杂志使命,虽然众人仍是沉默,但显然已经再一次同意他跟随宇宙诞生时的余晖行进探索发现之旅。基于此,我们的“科幻片”故事得以开始,“公路片”剧情得以实现,“现实主义片”情感得以共融,这次深入调研是最浅层也是最直接的主题表达。
第二层表达是非主流的边缘人物对世俗成功的一次奋力追求。影片开篇有一场戏很有意思,被宇航服头盔卡住的唐志军被消防队用大吊车从办公室吊到室外,然后切开头盔,救出尴尬窘迫的唐志军,吃瓜群众边嗑瓜子边看笑话。画面再度切回1990年的采访,唐志军斗志昂扬地发言:“有朝一日,当人类得知有外星人存在的时候,我们之前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隔阂,统统会消失。所以,人类文明再一次进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外星人。”这场戏有很强的隐喻性质,虚实相生、寓言于状。
唐志军说声色犬马、口腹之欲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都是阻止人类再进化的藩篱。但唐志军贫困潦倒的生活里完全没有声色犬马和口腹之欲,就算想落进消费主义的陷阱也是找不到入口的。唐志军的口吻尽是心酸,其实是对自己说的话不信任的表现,独白最后二字是“对吧”,这两个字充斥着唐志军对他人认同和世俗认可的渴望。人至中年,活在北京,每日上班骑车穿梭于鳞次栉比的玻璃大楼间,唐志军怎会不知主流社会的成功定义呢。他也渴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成功一次,就如同三十年前期许的那样,但他更知道自己是非主流的边缘人设,别人眼里如此,自己心里也如此。所以他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还有用,证明这本杂志还有用,于是电视机坏掉的雪花点被他固执理解为宇宙里的异常波动,费尽心机也要去探索求证,其本质是唐志军对所谓成功的奋力追求。
第三层表达是失败的父亲对女儿灵魂发问的一次生死求解。影片多处都在强调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故事又围绕一个很不科学的人在做一件很不科学的事展开,“科学”俨然变成了影片的核心意象,且是抽象概念,被赋予具象的精神内涵。如何让观众相信这一意象所指代的精神内涵是作者的创作基础和考量关键。表层故事形态显然不足以支撑其合理性,需依托深层的心理动机作为支撑,即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唐志军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再出发。
答案藏在唐志军在影片中唯一一次生气里。唐志军不管多么颓废落魄始终保持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礼貌谦逊,唯有一次明确表示“不理解,不原谅”是和22岁的晓晓在中巴车上聊起自己的女儿,话说一半被秦彩蓉打断时,他很严肃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此前两次提到唐志军的女儿,一次是秦彩蓉面对镜头告诉观众,唐志军离婚后女儿判给了妈妈,前两年女儿因抑郁症去世了,医生判断大概率是遗传导致;另一次是在精神中心办公室,唐志军正在结算讲座费用,旁边医生嘱咐另一人的女儿千万别停药。女儿在影片中主要承担了意象作用而非人物角色,全片不曾出现,却又贯穿全片。女儿的离开、抑郁、去世都像重锤般砸在唐志军心口,这完全无法用科学来合理解读的人生悲剧在时刻提醒唐志军——他是个失败的父亲。这个父亲再做任何努力都不能拯救女儿生命,唯有拼尽全力寻找可以回答女儿死前提问的答案,这是支撑唐志军走下去的深层逻辑和心理依据,是他埋藏心底没有和别人分享过的生死求解。
人存在宇宙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所有人都曾有过的困惑。影片用近两小时提出了这个问题,答案交由观众自行释义。电影中多次出现“西游记”元素作为家喻户晓的寓言隐喻反复点题本片的核心表达,人人如唐僧,终要翻山越岭、历尽艰辛才能取得真经,而唐僧取经需要克服的最大难关是自己的心魔。三层主题循序渐进,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一体两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既虚无又浪漫,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父亲的求真探索之旅,旅程尽头的答案充满爱意。
故事行进尾声,我们终于理解作者这一次别有用心的精心设计,全片充满了隐喻和寓言,但裹挟在真实的人物情感中未曾矫揉造作,绝不是一部感官刺激的科幻爽片,洋溢着饱满而细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宇宙探索无穷尽,情感谜题无穷尽,人生之路无穷尽,望向远方总是无边无垠地不断延伸。但我们和唐志军一样,在经历过这一切后,纵使一切都是未尽,但并非全然未知,我们知道终有彼岸,知道新的方向,只要还有方向人生就有希望,路在脚下、唯有前行。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