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银幕上涌现出许多创造性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创新性展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精髓的影片,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功夫熊猫3》、《大鱼海棠》、《山海经之再见怪兽》,神话奇幻电影《捉妖记》系列、《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女儿国》、《画皮2》、《悟空传》,表现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叶问4》、《一代宗师》、《影》、《功夫瑜伽》、《长城》,彰显古代文化魅力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妖猫传》、《神探蒲松龄》,体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冈仁波齐》、《狼图腾》、《龙之战》、《荡寇风云》,以及戏曲片《白蛇传·情》、《四郎探母》、《红楼二尤》……
这些影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追求、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蕴。先秦诸子百花齐放、汉唐盛世气势恢弘、宋明意蕴棉远流长,从温柔敦厚的《诗经》吟唱,到迂回曲折的“小说”流传,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每一句小调都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境。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最为肥沃的土壤,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宝藏。
◎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硕果累累,现象级作品频出,甚至出现了票房过50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四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今天取得的不菲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产业化背景下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的成果。
动画本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动画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到《葫芦兄弟》、《天书奇谭》,20世界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动画领域涌现了一批传递浓郁民族气息和包含东方美学思想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业界尊崇为“中国学派”。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这部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品,以现代方式讲述孙悟空的故事,塑造出一位侠肝义胆的东方武侠英雄,激发了观众深层心理共鸣。该片获得口碑和票房双赢,重燃了动画人对民族化、本土化创作的信心。之后,《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系列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次第涌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近年来,中国动画人深挖这一素材宝藏,进行创造性改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之再世妖王》两部作品都脱胎于《西游记》这一文学巨著,吴承恩那鲜活的文字为影片人物形象的呈现和世界观的设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大鱼海棠》的创意来源于《庄子·逍遥游》,文本磅礴的气势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为影片的魔幻风格打下了基础。《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对《封神榜》、《西游记》中哪吒这一家喻户晓的角色进行二次加工。《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则对民间传说《白蛇传》这一故事进行了延伸续写。
这些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原创动画,通过讲述从古代经典、民间传说衍生出来的新故事,展现当下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落魄英雄的重生。片中江流儿这一角色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友善的可贵,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巨大的精神力量。《姜子牙》围绕姜子牙的个体之思“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来传达平等、公正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新神榜:哪吒重生》通过附有哪吒元神的少年李云祥和东海市黑势力的矛盾冲突,体现和谐这一价值目标。还有《大鱼海棠》赞美的友情,《白蛇:缘起》中展现的爱情……它们的价值取向无一不和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同频共振。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贾秀清认为,《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经典演绎、传统文化原型挖掘于时代性重塑、市场口碑营销等多个维度的成功。“哪吒、太乙真人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童子’和‘智叟’两种原型形象的现代化呈现,实现了从神话人物向现实观照的创造性转化。”
去年暑期档,多部动画电影密集上映,在大银幕上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其中,以俑文化为创意原点的《俑之城》,以济公为原型的《济公之降龙降世》,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的《白蛇2:青蛇劫起》,均以浓郁的中国风吸引观众,为国产动画电影创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8月13日上映的《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取材于《山海经》这一经典著作,导演黄健明说,《山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但里面没有特别长、特别大的故事,大多是《后羿射日》、《夸父逐日》这类短篇神话。主创团队决定将《山海经》里的角色、形象、地理环境集结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段落,把精华加以延伸。影片焦点对准了“行医治病”,黄健明表示:“我们想让内心有伤痛的人重新站起来,重新面对这个美好世界。这是我们做这个故事最初的创意,也希望能让现代人获得情感共鸣。”
8月19日上映的《新神榜:杨戬》取材自民间神话故事,用全新视角解读杨戬、沉香两代人“劈山救母”的亲情与守护,展现了舅甥两人的奇幻冒险之旅。影片延续了“新神榜”系列传承经典文化的创作理念,片中的美术、特效无不取材于传统美学,其中“水墨太极图大战”等场景,满足了观众对于东方神话的瑰丽想象。
◎ 《西游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大IP”
除了动画电影,围绕西游这一题材改编的真人电影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2013年春节档,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狂揽12.4亿,夺得当年年度票房魁首,堪称是“西游”电影改编的里程碑事件。自此,“西游”电影一路高歌猛进,更逐渐成为春节档的一大“硬通货”。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2016年《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2018年《西游记女儿国》……连续六年“西游”题材在春节档从不缺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
在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游记》无疑是被改编次数最多、改编影视作品最为广泛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称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大IP”,“《西游记》是最能接近最大多数普通观众的一部文学名著。”
吴承恩原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在IP改编总,看似“西游”是一个独立大IP,但在起故事线的统领下,其实是九九八十一个“子IP”构成的“巨型蜂巢”,蜂巢中的每一个“子IP”,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故事源,都具有完整改编的可能性。简单的人物构成和众所周知的故事前提,为这种“子IP”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等影片就是选取的西游故事中耳熟能详、最有表现力的故事。
《西游记这三打白骨精》编剧冉甲难说,“白骨精在人间冤死,也是《西游记》中唯一一个来自人间的妖,这就非常有创造空间了。”于是,他为白骨精增添了必要的人物前史,赋予她“可怜、可叹”的经历,挖掘出“白骨精”作为妖却仍值得悲悯同情的一面。
◎ 不断擦亮武侠动作片的品牌
中国史上历来都有重视“武”的传统,更不乏驰骋江湖的豪情,在古人眼中,武术不仅仅是借以国防和防身的最有效手段,它更接近于一种“道”,一种个人精神修为。中国武侠历史深厚,长久以来,电影创作者也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令人耳熟能详的武侠片。
导演张艺谋就曾直言传统文化一直是他的创作源泉,“武侠片一直是我喜欢拍的类型。”在他的作品《影》中,触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水平、价值判断,完全是水墨画,一种古老的绘画,“希望年轻人多看看传统文化的作品,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上独特的美学。”
由王家卫导演,章子怡、梁朝伟主演的《一代宗师》将武术功夫从“动作”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博大精深。用该片编剧徐皓峰的话来说,《一代宗师》就是再度唤回人们对民国武林中人那种仍保持的传统精神特质的追忆。
提到武打动作片,不得不提成龙。近年,成龙主演了众多展现中国武术、武侠精神的影片,如《十二生肖》、《英伦对决》、《功夫瑜伽》、《神探蒲松龄》等。其主演的《天将雄师》故事发生的时代是西汉,通过讲述霍安遭人陷害而贬谪到雁门关之后的故事,精微深刻地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稳定的民族观,以及这种民族观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这些品质反映在影片之中,堪称对民族精神进行的经典性历史书写。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电影创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0年开始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2013年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民族题材电影事业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批电影人坚守民族文化表达,在民族题材电影领域开拓出新的主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冈仁波齐》、《狼图腾》、《远去的牧歌》等等。在苗月导演的《十八洞村》中,虽然对苗族文化也有精雕细刻的器物与价值呈现,但更增强了叙事题材的“全民性”,某种程度上复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五朵金花》等民族题材电影的社会认知结构与文化传播形态,在创造性地运用那一年代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框架的同时,又融入了当下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诸多细节。
又如,内蒙古青年导演周子阳执导的《老兽》中,有一个蒙古族牧民的配角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定位于中西部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整体发展背景中影片不再执着于单一性地表达民族文化寓言,而是要展现整个时代的社会与人心巨变,这种表达对主流观众而言,更具有代入感。
即将上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全景式再现了60年前那一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大约3000个来自南方城市的孤儿接到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人间的真情与大爱一一化解。
对现实题材极具洞察力的导演尔冬升,在堪景阶段便经常与当地民族学专家交流学习,对不同年代民族习俗的变化做了严谨的调查,以求达到艺术细节上的真实感。尔冬升表示,这样做,一来是要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二来只有做到细节真实,才能给予演员更实在的发挥空间。将镜头对准生活中的平凡个体,以细腻笔触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才能描绘感动人心的历史画卷,让这段充满大爱的传奇往事呈现在大银幕上。
此外,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影片《平凡英雄》已经杀青,该片由陈国辉导演,游晓颖编剧,李冰冰、冯绍峰、林永健、帕尔曼·帕热哈提、艾尔番·艾则孜主演,根据“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一个7岁的男孩因为意外断臂,在黄金八小时内横跨1400公里完成紧急救治的故事。影片聚焦了每一位参与救援接力创造生命奇迹的平凡英雄,力将用影像真实呈现这一场争分夺秒救助断臂儿童的“生死时速”和生命礼赞。
中国电影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影人将倚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其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熠熠生辉的文化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电影,创作出更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