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题材影视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篇章。
其中,内蒙古电影人凭借丰厚的人文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推动电影产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创作出《诺日吉玛》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联合出品了《中国机长》、《中国医生》、《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多部正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优秀影片,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7月23日,由内蒙古电影集团主办的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2年度影视选题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召开。委员会的成立不仅可以起到孵化优质影视项目、培育影视制作企业、培养影视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还能成为促进内蒙古影视创作,推动内蒙古影视研究和评论,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
如何抓住新时代给内蒙古电影发展带来的新契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有质感、有温度的好故事转化为电影生产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内蒙古电影人未来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中国电影业也期待内蒙古电影人能够继续提高文艺作品质量,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内蒙古篇章。中国影视的“内蒙古浪潮”也将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道路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获颁聘书
◎ 170余部故事片融汇成内蒙古电影的美丽长卷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民族电影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在我国电影市场占据了特有的地位。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就诞生于内蒙古。影片在表现革命斗争的同时,还为广大观众展示了内蒙古大草原特有的风情风貌和迷人的自然风光,令人耳目一新。
长期以来,一代代内蒙古电影人对艺术孜孜以求,一部部电影作品脍炙人口,内蒙古民族电影开创了中国民族电影的先河,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也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出品故事影片170余部、新闻纪录片150余部、译制蒙古语影片2000余部,荣获国内外各项大奖120余项。这一些奖项几乎囊括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所有重要奖项。
其中,表现蒙汉两族群众在斗争中建立团结互助精神的《内蒙人民的胜利》、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草原上青年猎手与敌人英勇斗争的《草原晨曲》、将土尔扈特部东归故土的英雄业绩搬上银幕的《东归英雄传》、聚焦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收养3000名孤儿的《额吉》、讲述诺门罕战役下呼伦贝尔草原上动人爱情故事的《诺日吉玛》等精品佳作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视创作领域也享有一定的盛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电影集团先后与中影集团、博纳影业联合出品了电影《中国医生》、《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其中《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累计票房达98.4亿元,《中国医生》、《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父辈》等作品也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
内蒙古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涵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苗程玉
◎ 文化坚守与产业发展并重 艺术品格与市场效益共赢
2022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第20个年头,产业化之路让中国电影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022年,是《“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颁布之年,中国电影锚定2035文化强国目标,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电影创作,以电影佳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要积极扶持具有创新意义和鲜明特色的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支持纪录、科教、戏曲等各类电影发展。
那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疫情时代”,内蒙古电影该如何利用好历史传说、古今人物、重大事件等创作富矿,实现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在“中国电影的内蒙古力量”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谈到,内蒙古电影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电影人从不同角度努力,在继承过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机制、人才培养、选题等方面积极创新,走在全国电影创作的前沿。
侯光明期待内蒙古能够成为全国电影人创作、制作草原场景电影的“大基地”,成为“继承的楷模,创新的典范”。
著名编剧芦苇认为,内蒙文化是富有魅力的,希望内蒙古电影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魅力的文化项目上,集中一流的创作力量,打造属于内蒙古独有的电影特色。
他同时提出,艺术创作必须要考虑到市场,考虑到大众对电影的审美与需求,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在商业性上、品质上有保证。
著名编剧冉平认为,民族性是内蒙古电影最具有价值的部分,电影的创作应该更加多样化,保持多样化的创作理念,只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优秀的作品能够发光,也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建议,内蒙古电影需要在内蒙古文化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不仅仅是大银幕作品,还包括电视、多媒体等等,全新打造内蒙古的IP形象。
左起:《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国家一级编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芦苇,著名剧作家冉平,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参加“民族的与世界的:内蒙古电影启示录“论坛
左起:《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与青年导演、编剧代表德格娜、张大磊、周子阳在“中国电影的内蒙古新力量”论坛上
◎ 透视电影创作的“内蒙古现象” 期待电影强国的“内蒙古浪潮”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浪潮中,内蒙古电影人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记录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铭刻砥砺前行的时代足迹,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的“内蒙古现象”。
正如内蒙古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涵在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的致辞中所说,电影富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各族群众生活欢乐祥和、蒸蒸日上,文化事业、产业也呈现出了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在“民族的与世界的:内蒙古电影启示录”讨论会上表示,内蒙古电影是中国民族电影的一面旗帜。不论是《东归英雄传》,还是《天上草原》,这些影片代表了内蒙古电影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追求,也是广大观众对内蒙古电影的基本印象。
“内蒙古电影扎根这片土地,表现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内蒙古人民的内心。或许以后内蒙古电影会开放、融合,但这些影片所表现出的特质,是内蒙古电影的根。”任仲伦说。
著名编剧冉平在活动上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电影作为公共产品,也必然是世界的。内蒙古特有的激扬豪放、忠贞勇敢、勤劳质朴等文化元素,都应成为内蒙古电影表现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题材电影依托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聚焦广阔地理版图孕育出的多元文化,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电影人创作的电影作品,不仅反映出内蒙古人民群众的新生活、新面貌,传递民族文化风俗,履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命,更能肩负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的光荣使命。
据介绍,2022年,内蒙古电影集团将持续推进“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以历史佳话为题材的重点影视剧项目,力争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以此为激励中国人民拼搏奋斗注入精神动力,为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内蒙古电影人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可持续的创作生产格局,全新的“内蒙古浪潮”也将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道路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内蒙古电影集团影视孵化中心组组长受聘并发表感言
◎ 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直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为整合影视资源,拓宽产业链,做大做强内蒙古影视产业,公司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为核心,整合了内蒙古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广播电视器材公司、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内蒙古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5家单位,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于2009年12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金3.96亿元。
旗下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8年8月,是我国建立最早、生产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国有影视生产制作机构。累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百花奖、百合奖、飞天奖、金鹰奖、萨日纳奖等百余项,以及国外大奖120余项。
集团现有人员252名,集团总部由党委工作部、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战略发展项目部、审计法务部、纪检监察部7个部门组成,下辖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音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内蒙古民族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星河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凯诺国际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凯诺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7家子公司。
目前,内蒙古电影集团主要从事影视剧本创作,影片投资、生产、发行、放映,院线建设,民族音像出版,民族语电影译制,农村牧区公益性电影放映,文创产品研发,文化产业基金运作,影视文体产业园开发工作。
近年来,内蒙古电影集团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新任领导班子逐渐形成以“挺主业、兴多元,补短板、强基础,抓改革、促创新”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同心多元”为发展理念的整体思路。
去年至今,集团先后与中影、博纳联合出品了电影《中国医生》、《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其中《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累计达98.4亿元,社会反响强烈,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影视企业合作共赢、多方联动上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2022年,集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和全区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个打造”,持续推进反映“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为题材的重点影视剧项目。力争打造更多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影视精品力作。